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父子俩开了间茶馆,生意兴旺,却来了个白老爷天天白吃白喝。小小茶馆哪经得住“吃白食”,不久老掌柜就病倒了。儿子司炉掌壶不久,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兴旺。老掌柜询问原因,儿子说: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是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由来。
在传统为人处世智慧中,“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引申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以至于让人尴尬下不了台,常用来形容没有眼色、不动脑筋,所以要努力避免。不过,这种智慧并非全然正能量,太多“哪壶不开忽略哪壶”的圆滑,往往会使人滑向世故狡诈的深渊,陷入“讲人情、留面子”的误区。尤其是在工作中,倘若不能紧盯问题这个“不开之壶”,不去猛烧“不开之壶”,就可能风险重重、隐患不断。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有的专做表面文章,碰到问题绕着走、柿子专挑软的捏,乐于搞花架子、打外围仗,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有的守摊意识重,对问题说起来言之凿凿,但一动真格,尤其牵涉到自己的利益了,又唯恐避之不及。还有的对单位、他人和个人存在多重标准,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工作的差漏看成领导要求太高、群众眼光太浅、个人运气太差。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私”心作祟,就怕“提起这一壶,自己也得喝一壶”。
面对不开之壶,等待即是付出代价,不做即面临危险。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并非一开始出现就是难题,一些征候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形成气候,都有一个因时而变、积重难返的过程。给成绩打过折、数据拧过水后,我们不难发现多数遮住的少数倾向,普遍掩饰的个别注脚,面上覆盖的点上实情。这些“少数”“个别”和“点上”,频繁出现、经常遗留、长期忽略,先是重视不够埋下伏笔,继而整改治理不尽如人意,接着推诿扯皮摆脱干系,直至无人问津高高挂起。长此以往,问题就成了不开之壶,想提也很难提起,想烧也很难烧开。
出汗就得酣畅淋漓,治病就应干净彻底。解决问题,有的要大火快炒,有的要小火慢炖,但首先得有向问题开刀、向死角聚焦的决心勇气和恒心毅力。眼睛盯着不开之壶,就是要克服和避免“怕”的思想、“绕”的现象、“空”的形式,在薄弱环节、关键部位上较真,让想遮的遮不住,想盖的盖不了,想躲的躲不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越是见不得光越要曝光,越是点到穴位越要持续加力。对问题“有多少”再问一句“漏多少”,“是什么”再问一句“为什么”,“是谁的”再问一句“谁有责”,切实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打开天窗、一治到底。也只有把问题与现象对接、与个人见面、与思想对号,才能真正切除病源、根除病灶,让肌体永葆健康与活力。
治好了政疾其实也是政绩,解决问题是为了轻装前进。发扬认真精神,真刀真枪真做,坚持哪壶不开“烧”哪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我们就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既干出实绩,又赢得人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