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发现,现如今,毕业生已不再满足一张集体合影,而是希望有更多不一样的毕业影像。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以个性化毕业照市场为代表的“毕业经济”也被催热起来。仅在“个性化毕业照”方面,不少毕业生花费在400元到600元之间。(7月8日《工人日报》)
毕业季成了“烧钱季”,并且跨级效应明显:初中毕业流行合影、互赠礼品;高中毕业则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等到大学毕业,就更是“集大成”:吃散伙饭、拍写真、旅行,反正就是“成人世界的精彩,咱们现在就应该懂。”当然,这其也不乏“提前热身”的:邮寄行李、找工作、租房子……都是为自己从校园到职场做的转身准备,但哪一项不都得花费不菲。百花齐放,殊途同归,这些也造就了毕业经济的烈火烹油。
毕业季的各种情感迸发,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在美国电影《荒野生存》中,男主角克里斯多弗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到阿拉斯加州的茫茫荒野中,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活。当然,这种理想主义和超验主义者在毕业生中是极少数,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毕业季这种人生大幅度转轨期,年轻人们急切地要为自己以后岁月中做些什么、留些什么,免得将来的回忆留白。
而且,对未来的不可控,使得年轻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具有仪式感的消费集中爆发,来纪念过往在校园时光中积累出来的高纯度友谊。这看起来更像是抱团取暖,它也成了在柴米油盐和职场法则来临之前的“致青春”。
现在,外界更多关心毕业季这种烧钱的“致青春”的点在于:年轻人是否会量入为出,消费是否建立在对父母的拿来主义?想来,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个人消费权利的不容置喙暂且不说,外界对于毕业生的消费冲动,其实很多是信息不对称。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毕业平均消费在6000元以上,这听起来有些咋舌,但需要说明地是,毕业经济更多地是毕业生对接社会的成本支出,这其中就包括了前面说的找工作、租房子、购买职业装等刚需。至于吃喝玩乐、拍照旅行,虽然算是毕业的“规定动作”,却真正计算起来,其中很少能达到“烧钱”级别的。
消费能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得到印证的说法。而把这种维度放在毕业经济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毕业总关乎各种小情愫的五味杂陈,年轻的毕业生们力图在用世俗方式找到情绪涌动的出口。这时,外界也不必对此太过指手画脚。在成熟到来之前,他们还要交出很多学费。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付出,都算值得。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