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从八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怎么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八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继承与发展。
一、坚持实践优先原则。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希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理论要立得住必须彻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说:“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只有服人的理论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对理论的信仰不能搞强制主义,毛主席就说:“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那么怎么样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才是服人的理论呢?科学的理论、服人的理论必须是坚持实践优先的理论。所谓实践优先,也就是坚持将理论创新的前提置于实践之上,正如总书记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事实上,只有坚持实践优先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条条”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理论必须使用一定的概念、范畴、原理来表述,理论一旦形成既具有稳定性,成为人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者头脑中有一大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原理,因此,在遇到事物时自然而然地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概念、范畴、原理去衡量它、鉴别它,判定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还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不适根据实践的发展,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来作为辨别标准。总结过去,总书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就源于实践优先:“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实践优先原则:“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何谓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过去我们往往将信仰与宗教相联系,事实上,信仰并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它是具体的,信仰包括信以为真和信以为值,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坚定自己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恰恰符合这点,从科学性上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逐步推进的,它可以被分解为诸多阶段性目标,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具体落脚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做到这些就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育和创造条件。从价值性上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推动力、牵引力和导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在当下中国,这两者的统一体现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结合。
三、人民主体地位。实践优先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重要观点的继承,这两者最后都落脚到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上。正如总书记所说:“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所以,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核心标准就是看社会制度是否有利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基础,不管是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还是其他活动都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前提。但是,生产力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如果没有人的发展,则生产力的发展毫无意义。当然,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人,通俗地说,生产力就是人的生产能力。所以,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说:“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重申了这一观点:“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深刻回答了“依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将人民置于发展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这也正是总书记所要求的:“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理解为抽象地强调集体、社会,忽视个体尊严和价值,似乎,马克思主义是排斥个体的。事实上,马克思既强调集体,也强调个体,他认为集体与个体是高度统一的,他认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将同个体对立起来的集体称之为“虚假共同体”。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体是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是得到尊重和维护的。
(李双套,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