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向好 增长需要发力

2016年07月06日 07: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丁茂战

  ●经济增长稳与不稳,发展质量好还是不好,关键是要看人民群众民生改善了没有,市场主体盈利增加了没有,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没有。

  ●需要持续加大稳增长力度。要适度调整房市政策,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把房地产投资稳定在7%左右的增长水平上。最重要的是发挥基础设施“补台”作用,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低于20%。

  ●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内部区域差距也相当大,经济发展拥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支撑发展的内需空间巨大。

  今年1-5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已陆续公布,从中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脉络越发清晰,党中央、国务院经济工作布局成效日益彰显,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我国经济增长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稳增长虽然还将面临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大势没有变。

  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大势没有变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已由2012年的44.6%,提高到去年的50.5%、今年第一季度的56.9%,高于第二产业19.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稳过半,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9%,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9.2个百分点。区域差距有所缩小,4年来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去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西部增速也快于东部。新兴业态发展迅速,2015年,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1.2%,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48%,工业机器人增长21.7%,智能电视增长14.9%。今年1-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9个百分点,5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2.9%。由财新智库、数联铭品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的5月份中国新经济指数显示,新经济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超过了30%。经济结构优化还表现在能耗的下降,万元GDP能耗下降速度不断加快,2013到2015年分别下降了3.7、4.8和5.6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又下降了5.3%。

  创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这几年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体制改革力度持续加大,2012-2015年,全国的R&D经费年均增长11.4%,远高于同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97%增长到2.1%,我国科技创新获得了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2015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80万件,授予专利权17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31.9%。今年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比上个月加快了1.8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15.1个百分点。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到传统产业领域,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的涌现,正在改变相关行业的供给格局。

  市场活力显著增强。经济内生动能增长的直接表现就是市场活力的明显增强。本届政府履职以来,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先手棋”、“当头炮”,行政许可权取消和下放力度空前,资格资质门槛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入门的成本和障碍明显减少,行政服务效率大幅度提升,市场监管力度增强优化了市场环境,行政改革换来了市场活力,创新创业动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诞生继续成井喷式扩张态势,今年一季度延续了已有两年的好势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01.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注册资本(金)8.8万亿元,增长68.9%;新登记各类企业106.3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平均每天新登记1.17万户。4月、5月新登记企业更是分别高达50万户和48万户。尤其是私营企业活力显著增强,近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4.57%,而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年均增长率高达8.52%。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37.6%持续提升到今年5月份的46.9%。今年第一季度新设的106.3万企业中,私营企业为100.3万户,占比超过94%。

  经济绩效逐步改善。经济增长稳与不稳,发展质量好还是不好,关键是要看人民群众民生改善了没有,市场主体盈利增加了没有,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没有。从民生看,就业形势稳定,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良好势头,根据人社部的数据,1-5月城镇新增就业57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57.7%。与此同时,这几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尤其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全民收入增长的均值,今年第一季度又高出GDP增速的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下降到了2.59。减贫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市场主体收益有所好转,2014、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速大幅下滑,分别下行到3.3%和-2.3%,今春走出V形反转行情,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42.2亿元,同比增长6.5%,钢铁、有色等主要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局面有所扭转。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回调,2013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随着经济下行一直在减少,去年下降到了5.8%,今年上半年也出了现反转态势,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880亿元,同比增长8.3%。

  经济增速触底已为期不远

  与经济发展质量持续趋好形成鲜明对照,我国经济增速依然呈现下行趋势,经济增速何时探底仍然是未知数,需要继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

  经济增长在延续下行趋势。2012-2015年,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均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了14、9、17个百分点,导致GDP增长一路走低。今年春天,主要经济指标呈表现抢眼,与2005年年底相比,投资增长由9.8%增长到10.7%,这是几年来的第一次回升,消费增长由10.7%微降到10.5%,出口增速1-2月份跌到负增长13.1%的谷底,但从3月份开始强劲反弹,1-3月份出口降幅回升到-6.1%。然而,这一态势未能保持住,1-5月份,虽然出口增速继续回调到-1.8%,消费增速微降到了10.2%,但对增长发挥关键作用的投资,掉头而下,增速回落到9.6%,继续几年来的下行趋势。目前,通过贸易顺差来大比例支撑增长已经不可能,消费也缺少大起大落条件,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将基本上保持稳定,因此,投资表现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投资下行压力有加大趋势。投资增速是否能够稳住,主要看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这三块,三者占总投资比例高达70%左右。首先是制造业。由于工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制造业投资增速从2013年开始低于总投资增速,且增速减少幅度更大,到今年1-5月份已经下降到了4.6%,比总投资增速低5个百分点,比去年年底扩大了3.3个百分点。其次是房地产。与制造业类似,房地产正面临去库存的繁重任务,今春一线城市和少许二三线城市房价有所反弹,但总体上2-3年内去库存仍然是房地产领域的主基调。去年房地产投资只增长了1.0%,今春反弹到4月可能“见顶”,1-4月增长7.2%,1-5月已经回落到7.0%。在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构成中,制造业占比2∕4左右,房地产、基础设施各占1∕4左右,这就意味着,制造业、房地产每低于总投资1个点增长,就需要基础设施以高于总投资3个点的增长来弥补。假如维持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投资增长需要维持在10%左右,制造业如果增长5%左右、房地产增长7%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则需要维持在27%左右,而今年1-5月只增长20%。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薄利的长线投资,长期维持更高速度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投资增长面临着较大压力。

  需要持续加大稳增长力度。目前,经济增长存在着滑出底线的可能。今年第一季度,以10.5%的消费增长、10.7%的投资增长方,支撑了6.7%的经济增速,1-5月份,消费和投资的增速分别下降到10.2%、9.6%,以这样的内需支撑,守住增长底线已是难事。纵观后续态势,世界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态势,国内出口企业成本居高难下,出口增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消费增速已显疲态,要力保10%左右的增速。去产能正处攻坚阶段,制造业投资增速缺少上升动力。因此,要适度调整房市政策,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把房地产投资稳定在7%左右的增长水平上。这里,最重要的是发挥基础设施“补台”作用,加快项目储备,细化财政扶持政策,强化项目落实,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低于20%。目前,民间投资下行过猛,今年1-5月份增速已经下跌到了3.9%,低于总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由于民间投资占比超过60%,国有性质投资需要近2倍的增速才能弥补民间投资的下行,1-5月份国有性质投资增速高达23.3%。现在,一方面要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加快出台应对措施,把民间投资增速适当往上拉;另一方面,必须有备无患,发挥制度优势,用国有性质的投资来弥补民间投资的下行,把总投资增速稳定在10%左右的水平上。

  经济增速触底已为期不远。面对经济增长的波动,要有战略自信,我国经济终将有惊无险,增长和转型的双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党对初级阶段国情判断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我国的经济发展拥有坚强的政治保障。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内部区域差距也相当大,经济发展拥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支撑发展的内需空间巨大。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做出了系统布局,随着对这些决策部署落实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败斗争、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依法执政建设,踏石留痕、触及灵魂,随着政治生态转型到位,经济增长将获得更加健康的体制保障。明年将要召开党的十九大,我国经济一定会以坚定的姿态迎接这一盛事。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宏观项目组组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