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2016年07月04日 11:44   来源:人民论坛网   刘志光

  编者按: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所表达的战略定力,即战略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竞争性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以小康社会建设为基准,在发展速度、公有制规模、战略与体制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要认识到,小康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点。因为小康社会建设在起点上和进程中是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重心,这也是消解民粹主义的基本保证。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之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而提出的特定范畴,其意义在于,它首先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状况,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点和基础,并且保证这一战略实施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社会范畴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出现了从传统的模式与结构解脱的迹象;“小康”“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感召力的起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小康社会战略,使中国社会主义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迈进;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重点在于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理论和战略的连续性,并且以这种连续性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施政纲领和施政目标。

  小康社会战略是一种总体和长远的谋划;它具有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措施诸方案,又具有全局性、长期性、阶段性、稳定性和竞争性诸特征。

  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自己的未来。小康社会战略的持续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一致的。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上,中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模式的转变,就是人民公社模式和小康社会模式。“人民公社”体现了一种在执政问题上的革命能力和政治能力,而“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一种执政能力的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实现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中的新的因素。其中对外部影响的应对能力和对战略的控制能力,也是中共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康社会模式使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要反对两种干扰:“要防止和反对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左’的,一是右的。作为领导思想,重点是防止、纠正、反对‘左’的阻力和影响。”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在于防“左”。邓小平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中国发展的稳定,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战略的持续和稳定。小康社会战略的成功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架构中,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康社会战略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防止小康社会战略受到干扰。

  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成就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有利基础。如果说小康社会在经济和战略层面保持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和稳步发展,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则进一步深化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来看,小康社会在战略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因此必须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战略不动摇;和谐社会理论则在哲学与伦理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小康社会战略,以和谐取代斗争、对立等范畴。可以说,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否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战略,单纯强调和谐社会就有走向乌托邦的危险。

  三十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表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凝聚力的保持关键在于健全制度。保持战略的稳定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进行。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战略对话的几点思考    2016年06月17日
  • ·聚焦经济,弥合中美战略分歧    2016年06月07日
  • ·美“亚太再平衡”战略失道寡助    2016年05月30日
  • ·“两面性”有损中美战略互信    2016年05月18日
  • ·大数据战略要过三关    2016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