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岩:追求真理 坚守信仰

2016年07月04日 08:15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两年前你们刚刚升入大三时,也是在这座体育馆里,我与你们交流了“如何做人与做事”。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这个话题还将继续伴随你们。此时此刻,面对三千多张青春的面庞,回想一代代北理工学子的风华交替,我既感到由衷欣慰,也深切怀念陪伴学校走过无数风雨的那位老人——徐更光院士。

  去年初,徐老离开了我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徐老的一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研制引爆核武器的高能炸药是一项技术攻关任务,被命名为“142工程”。1964年末,国家批准我校参与“142工程”,徐老成为研究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他创造性地采用玻坲胶解决了高能炸药研制中的黏结难题。但在技术方案评审时,有专家认为苏联相关科学文献记载玻坲胶性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炸药的长期稳定性,因此否定了他的方案。但徐老没有气馁,进行了长达16年的试验,证明用玻坲胶黏结的高能炸药性能非常稳定。又过了15年,徐老才得知,当年专家评审通过的黏结剂使用效果不好,核武器研制单位最终仍采用了他提出的方案。2012年,核武器研制单位领导将徐老的这一重要贡献公之于众。此后,一些学者为徐老未能因这项重要贡献而获奖鸣不平,但他的答复是“只要国家的核武器用上这个方案,我就非常欣慰”。

  同学们,希望你们像徐老一样,始终以科学精神来追求真理、探索世界,永远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

  在两年前的那次交流中,我还和同学们谈了“选择与坚守”。今天,我还想为同学们介绍一位我们身边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我校“光电创新基地”的创始人、光电学院退休教师张忠廉教授。世纪之交,张老一手创办了“光电创新基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如今,他已年过八旬,退休多年,但依然充满热情地工作着。16年来,他培育了近5000名科技创新人才,其中400多名学子荣获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奖励。每天深夜,信息教学楼四层“光电创新基地”通明的灯光,仿佛就是张老身上那崇高的信仰,在指引着同学们奔向理想的彼岸。

  同学们,希望你们时刻自励自省,在流俗的大潮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拥有高贵的灵魂,肩负起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执着地坚守信仰。

  我要向同学们介绍的第三位老者,是我校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的校友、我校创始人之一陈康白院长的夫人——黎扬女士。

  黎老是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的第一届学生。平时,她的生活非常简朴,甚至家中暖水瓶的软木塞丢失了,也舍不得更新,而是用小药瓶替代。但20世纪80年代学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时,她将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两千元钱捐出作为奖学金。80年代的两千元是一笔大款,是一个家庭几年的收入。黎老说:“希望这些奖学金可以用来培养下一代的优秀学生”。

  多年后当你们事业有成时,希望你们能回想,在你们向人生高峰不断攀登时,是什么力量让你们心无旁骛地探索?在你们遭遇人生低谷时,又有谁在温暖陪伴,让你们重拾信心和勇气?希望你们用纯真之心体会人性中的善和爱,热爱生命、热爱家庭、热爱母校、热爱祖国。

  (本文系作者在该校2016年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有删节)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