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高考分数线落定的同时,各地文理科“状元”也纷纷见诸媒体,更有北大、清华等名校“连夜抢人”的报道,象征着全国大学生源大战的正式开始。
“掐尖”已不是新闻,今年是否尤甚也不好说。确切的情况,2016年河北省文理科状元均来自当地的衡水中学,分数一出,近水楼台,二人随即被那两所名校接到北京。广东佛山的一枚学霸也同时被北大、清华各加40分,从而有了任选专业的优惠,据称是因为此次佛山用的是全国试卷,难度较地方试卷高,该学霸考分突出不说,平时成绩也稳定。总之,名校“掐尖”,各显其能且大有一网打尽之势。
当前语境下,名校“掐尖”的逻辑坚硬如铁,且已自成链环。名校配置有优势的高教资源,优势资源理应与优势生源匹配,继而“产”出社会精英,不枉国家厚望之外,“精英”也可成为学校的广告。常有高级领导、商业巨子、学界高人、文体大腕及社会贤达出自某校的统计,相关名校“掐尖”可不就有更足的底气!
当然,学校展示“己出”之精英,亦别有一种崇高的荣誉感,此乃中外皆然。今年6月份的《读书》杂志有篇文章《满眼都是“现在”》,其中引述哈佛校长鲁登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哈佛完全可将全美高中的第一名统统招来,但一个正常社会里,总还会有第二、第三、第四……多样化的社会才是正常社会,最终做出成就的也有名不见经传者。度其言外之意,优秀的生源,首先得回应一个正常社会的期许。
正常社会,人等各色,需求多元,贡献相异,和而不同,贵在一个“特”字。每年的各地“状元”,大多品学兼优,他(她)们志向远大,脚踏实地,爱好广泛,才思敏捷,说白了,个个都不简单。但也不要忘了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偏科的奇才,以及被生活打磨出来的英杰。最近网上盛传标题党的帖子《要踩多少吨狗屎,才能踩出诺贝尔奖》,讲述日本的诺奖得主田中耕一一连串的当年糗事:上学时成绩不好直至留级;不擅与人交流,30多岁还未恋爱过;工作后又屡被淘汰;做出成果的初心不过为节约原材料,唯一发表过的论文即被相中;获奖后并无豪言壮语,只坦言可为家人省钱了。如此等等,只谓田中的得奖是走了“狗屎运”。已知的事实是,我们的“状元”中还无人有过获诺奖的幸运;正常的读者也不会将田中的“狗屎运”当真。
近读教育学者熊丙奇有关南科大改革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他对南科大的期望:同为体制内大学,南科大不要满足于做北大、清华第二,关键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内容虽与“掐尖”无关,但在教育的大方向上不无交集。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