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也要幸福收场

2016年06月20日 10:50   来源:荆楚网   肖璐

  昨天,又是一年父亲节。在被朋友圈满满的鸡汤文灌得鼓腹瞪眼之际,骤然看到这样一条新闻让我想停下来说一些什么。体校女生将瘫痪仍被母亲逼着训练,并称其是全家唯一的期望。初看标题有点触目惊心,作为一个文化生很难想象一个花季少女在伤痛下踽踽前行的坚忍。再看内容,母亲的强硬和孩子的无奈在父亲节颂亲恩的这个大背景下多少显得有些刺眼。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的另一则新闻。五旬母亲供儿上学,一家四口10年蜗居卫生间。一个母亲带着丧失劳动能力的丈夫还拖着两个读书的儿子,起早贪黑打四份工只为满足孩子安心学习的愿望,换一个再次冲击北大的机会。新闻的最后是儿子备考三年终于顺利考上北大,但看似大团圆结局却是父母半生凄苦和一身病痛所换。

  两则新闻,一个是“霸道”母亲,一个是“志气”男儿,他们的披着亲情的外衣款款而来,所作所为却有失爱的本意。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以爱之名的裹挟。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优秀,叫“别人家的爸爸”。但一直以来,我们默认着这样的爱,用一句“父母不会害你”、“孩子是最重要的”来安慰自己的心。

  其实细究这些“默认”的成因还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育儿观念脱不开干系。中国人养儿防老的心态让许多家长举全家之力用在子女学习上。子女也安心受之认为是必然和应该。而一些父母打着传统孝道的旗号,也成功让子女“言听计从”。这种带着“镣铐”的成长,家长也认为是争气和孝顺。

  用爱之名义强压给亲人自己的愿望,这样的爱带着牺牲而来注定不会幸福收场。古往今来白眼狼有之,极端弑亲者亦有之。从最亲近的血缘情深变为陌路,绝不是一句爱或不爱能解释的。收获一份温暖醇厚的亲情,不仅要有爱的初衷,还要有爱的思维和方式。

  最好的爱不是牺牲而是成全。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对方的需求,但往往站在自己角度看到的需求早已是面目前非。拿体校女生的事例来说,母亲一定认为女儿要的是前途,女儿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健康。这种令人扼腕的“一定”其实来自于母亲自己的人生认知,却忽略女儿的自我意识。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如果思路不变就会死得很惨。最好的爱不是蛮牛一般用尽所有力气强按头,而是停下来听听对方的心声,用懂得和包容的心去成全所爱之人。

  不要把自己活成别人的包袱。在北大儿子的新闻中,儿子的梦想是母亲肩上的包袱时时刻刻要用力惦着扛着,生怕掉落下来砸碎整个家的希望。而在北大梦圆后,一身伤病的母亲和全家生计又变为了儿子的包袱,让他只能蹒跚前行。我们在歌颂亲情伟大之时,有没有想过包袱之重。假如当年本科毕业后,儿子不是选择靠母亲养活圆梦,而是选择找个工作分担家庭压力,那么父母的身体是否还会像现在这般羸弱不堪。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除去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外,我们都有权利做自己。最好的爱不是一味牺牲,把自己活成别人的包袱,而是给彼此空间和余地,让彼此在风雨中共同成长。

  以爱之名也要幸福收场。在这本爱的箴言上,让我们以成全的心和共风雨同成长的行,去收获一份温暖醇厚的亲情,共同写下幸福的结尾。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