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希望”,需要土壤孕育

2016年06月20日 09:59   来源:人民日报   任姗姗

  在呼啸而过的大时代,仍能看穿过眼云烟,拒绝纷扰诱惑,不仅要保持一份定力和静气,更需要回归电影人的初心,才能孕育更多“李安们”

  “师傅,去上海影城!”出租车司机扭过头来,颇为得意:“你是我今天载的第七波电影节客人了!”

  在上海短短一周,这样的不期而遇每天都在上演。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做电影、看电影、爱电影的人们,以电影为营生、为事业、为人生的人们,统统吸引到了这座城市。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电影节,奖项评选、影片展映、主题论坛、项目发布各种活动琳琅满目。入围金爵奖的14部影片,从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3部报名影片中脱颖而出;展映的近600部中外佳片,总场次高达1300余场;新项目发布的频次以小时计算,最密集的一天有将近50场发布,甚至还有一晚上十几场的“电影之夜”。

  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电影业的目光此时都投向了上海。在这里,中国电影、世界电影被一起拧在了命运的发条上。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爆表”的热度,与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和高企预期密切相关。中国电影市场在2015年取得全年440亿元总票房、48%增长率的瞩目成绩,有人说,中国电影市场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步入“倒计时”。

  越是热度高涨的时候,越需要冷静思考者。这或许就是华人导演李安在此次电影节论坛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原因。

  “我希望不要让年轻电影人长得太快,让一切自然发生,千万不要揠苗助长。”“希望大家不要浮躁,好好去做基本功。”“希望现在只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从此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李安的一连串“希望”,戳中了电影人的心。一位知名导演在朋友圈发问:“李安说的句句中肯。但这些道理高深吗?我们不懂吗?”

  的确,这些“希望”不过是电影人的常识、这个行业应有的模样。而在呼啸而过的大时代,仍能看穿过眼云烟,拒绝纷扰诱惑,不仅要保持一份定力和静气,更需要回归电影人的初心。在为李安的语重心长点赞时,我们更应该追问:什么才是孕育“李安们”的土壤?

  答案,也在破土萌芽。

  本届电影节,青年导演周劼的《淡蓝琥珀》被“创投单元”评为最佳项目。过去十年,该单元已经促成《白日焰火》《钢的琴》《Hello!树先生》《十二公民》《师父》等40多部电影制作成片,其中不少摘得国际奖项。继去年首度与东京电影节建立“直通车”后,“亚洲新人奖”也宣布与爱沙尼亚电影节、孟买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及多伦多电影节达成合作。在“传媒关注单元”,北京电影学院朱员成的毕业作品《盛先生的花儿》、青年导演杨子的《喊·山》,超越多位名导成为最大赢家。致力于做中国第一家“文艺片”宣发的“放大电影”宣布成立,继陈凯歌受聘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首任院长之后,导演贾樟柯受邀出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

  可以看到,蓬勃的电影行业正在制造更多的机会,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学习为新人佳作铺设更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为这个行业的明天打算,培育人才、夯实地基。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正是电影人的初心不忘。

  电影节落幕了,好戏才刚刚开始。未来日子里,当你在影院看到陌生的主创名字时,请把掌声送给他们。因为有了投资人、制作方、电影院线、教育机构等整个行业的扶马相送,一个个优秀的创意才能跑赢名与利,最终呈现在大银幕。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电影才真正拥有未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