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募捐能否唤醒慈善平台?

2016年06月16日 15:23   来源:千龙网   毕晓哲

  6月15日上午,昌平区回龙观东大街附近,来自广西桂平的何女士头戴面罩,当街扮演“蜘蛛侠”,举牌求路人拍照,为身患噬血细胞综合征的5岁半儿子小威(化名)筹钱治疗,身旁纸板上写着求助信,引来路人驻足围观。(6月16日《京华时报》)

  一位母亲为了救助患病儿子,不惜放下尊严当街扮演“蜘蛛侠”筹钱,折射大写的母爱。但另一方面却着实暴露出慈善平台的缺乏和慈善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无数事实和事例证明,国内公众不管爱心人士,也不乏古道热肠的企业家,每伺大的灾害发生各地公众形成爱心接力就是证明。那么,理论上只要社会中的个体有被救助的需求,有爱心的人士和慈善者完全可以及时到位、提供足够的帮助。相比较一个社会的整体慈善力量,以及喷涌的爱心,救助一名患儿算得了什么?一名患儿的几十万元医药费在公众整体帮扶面前算得了什么?但为何会出现,一个理论上的“得到救助的设想”,却无法得到“圆满妥善救助”的呼应呢?不是慈善爱心缺乏,也不是慈善市场和慈善善意的不足,而是很多的慈善慈善需求和施以救助的意愿没有“合拍”,没有构成畅通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一个“展示”贫弱病困的有效的慈善平台。

  2013年10月,银川市慈善总会搭建的困难群众救助信息平台正式运行,银川困难群众均可通过该平台发布求助信息,以便及时得到救助。这一由地方设置的慈善平台成为全国首例,并被广大网友推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他地方近年来积极跟进的少,而全国性的、公众可以方便合作的慈善平台更是寥寥。也就是说,即使社会上和现实生活中真出现了“急难者”,像类似的卧在病床上等待善款救助的血病患者,他们和他们的亲属仍是“投告无门”。这些亟待得到慈善帮扶和公益救助者,可能不知道将自己的救助需求向谁披露、向哪个权威机构告知,更不知道自己得了重病、需要重大救助依靠谁。

  而这一现状的结果就是,在慈善救助的紧迫需求之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前,在南京某超市发生的,一位母亲为了病患儿子过儿童节盗窃一点杂粮、一个鸡腿还有两本儿童读物,令人辛酸之余,读到的正是弱者“告诉无门”的现实痛楚;湖南一位姐姐,在网上卖一生救弟弟,为得是筹措高昂的医疗费用,其家庭和医疗困境以及得不到及时救助的结果,仍与慈善平台的欠缺和极不完善有关。再到日前的母亲扮“蜘蛛侠”筹钱救儿,何尝不也是慈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与呵护?

  国内慈善问题久矣。一方面,是困难群体眼巴巴而得不到正常救助的“泪眼婆娑”。甚至,一些暂时的得到救助者,还时时害怕自己的“新闻”冷了,媒体不报道了,“又将等死”。另一方面,却是爱心人士和慈善者常常感叹捐助无门。我们的周边,我们的乡邻,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名人,爱心和露出爱心的意愿绝不缺乏,他们也在时时关注贫弱人群并实施具体的行动。像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先生,可以对贫困边区儿童“一掷千金”,对于真正有救助需求的“小小患者”,他不可能硬下心来。类似的慈善企业家又有多少?

  因此,一名母亲无奈之下的扮“蜘蛛侠”救儿,反衬的是慈善体制机制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她的“求救助”行为,甚至不敢公开表达,隐藏在“一次合影才收5元的”包装之中,更反衬出来的其实是其对自己儿子能否得到救助的毫无信心。“一次合影才收5元”,对于几十万元的医疗费根本是杯水车薪,在基本没有“希望”,只能以“炒作”和“行为艺术式”募捐,触动慈善的神经。卧病在床的患儿称:“我最想当个超人。”“当超人多好,可以在天上飞来飞去,不仅力量大,还能帮人打抱不平。”在一个慈善不完善、慈善信息不对称,以及慈善平台欠缺的当下,孩子的“蜘蛛侠”梦,或许实现的现实无比漫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