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为期两天的陆家嘴论坛将在这里拉开帷幕。论坛将围绕“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这一主题展开。
其中,讨论最热烈、公众最关切的还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尤其是,近来P2P“跑路”事件频发,互联网金融从市场追捧的正效应逐渐呈现出让公众视为畏途的“负形象”。这种市场颠覆,值得深思--很显然,P2P不是不契合市场的节奏,而是对实体金融的有益补充,甚至可以说是适应市场配置的供给侧“革命”。只是,这种纯粹市场化的供给侧“革命”,是粗放、无序、紊乱的,急需从莽撞的“革命”升华为理性的供给侧改革,从而使互联网金融创新释放出释放正能量,让P2P对实体金融形成有益补充甚至是善性倒逼。
互联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红利如何释放,并消弭公众关切的P2P风险呢?官方答案是:完善监管、不留死角。
这也是央行副行长张涛再陆家嘴论坛上所言。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特色的结构性矛盾,互联网金融监管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在P2P不断出现市场风险事件后,国家已经出台了互联网金融纲领性文件,去年年底并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近日,国家又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不仅明确了实施时间和监管细则。更特别提出,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要采取严格的准入机制、设置行业红线,并且始终实行“穿透式”的监管手段。
舆论认为,这意味着将有70%-80%的平台会在此次整改中被清除出市场,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专业度和规范化将会得到很大提升。然而,熟悉中国国情的观察家都明白,及时互联网金融存在相应的监管文本和制度规范,但是要管好、管住互联网金融,还需要足够的耐心。更要者,中国互联网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而且对市场和民生的渗透面也足够广泛。所以,消费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寻常的生活方式。
在此平台上诞生的互联网金融,和这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众所周知,互联网生活方式的缺陷也是显然的--过度的自由和随意,缺乏责任和义务的兜底。即使是网上的话语模式,也往往形成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对现实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的溢出风险。互联网金融,一旦信马由缰,缺乏监管,则带来的是资本非正常流动的风险。这种风险牵动着三方面的利益关联--一是投入支撑互联网金融的资本聚集者、或者说网民,容易造成血本无归的资产性损失;二是P2P平台的构建者,在融资和房贷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市场两端的风险节奏,或贪欲过炽而携款潜逃,或资金链断而“跑路”;三是互联网金融对实体金融构成了冲击,给监管层带来不可预料的次生风险。
这些风险,看上去似乎是网络、P2P和网民所致,但深层问题却来自政策面和监管层。
6月12日,央行副行长张涛提出问题:德国为何没有那么多P2P?他认为,德国银行体系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受到金融监管比较充足,缩小了其它替代性金融的发展空间。对比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在部分地区还存在,对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等还存在短板,这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是金融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的确,实体金融市场无法给予小微企业和“三农”更多的金融服务,这种政策性的金融市场缺失,或者说供给侧的金融短板,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市场选择的代偿机制。即使理解为实体金融供给侧的打补丁,互联网金融也具有存在理性和创新属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譬如2014-2015年度,货币政策多次有针对性的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释放流动性,以缓解这些市场主体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但实体金融的市场化努力收效甚微,这也导致这些市场主体转而向互联网金融和民间借贷求助--这也凸显实体金融市场无法提供更好更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位,互联网金融的供给侧存在着致命风险,从而给市场主体带来了饮鸩止渴的效果。
体现在中小投资者方面,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加之股市和实体经济的投资创富空间逼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高收益也吸引了大批网民将多余资金投放在P2P平台,监管缺失下风险也是显然的。
金融市场供给侧能力不足且供给质量差,导致互联网金融兴起。面对新的金融创新,监管层跟进滞后,这才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因而,去互联网金融风险,除了监管跟进还要接纳,即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供给侧改革的活跃因素,补其短用其长才有意义。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