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正式宣布,将消费税率从8%调高至10%的时期延后2年半,从明年4月延至2019年10月。安倍还决定寻求额外的5至10万亿日元预算规模,此次既推迟加税,又增加预算,无疑将对日本政府的财政形成巨大压力。
纵观“安倍经济学”施行以来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看出,“安倍经济学”在应对日本经济短期现实问题的“小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应对从根本上增强中长期增长力的“大考”当中,成绩并不理想,实现中长期持续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并不充分。此次推迟加税,又增加预算,还是过度依赖货币及财政政策,没有对日本经济的核心问题即结构性问题进行根本改变。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安倍经济学”取得了一些效果。据日本内阁官房公布的数字,从2012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累计增长1.5%;2013年9月开始,业况判断指数连续维持正数,2015年3月为7点;至2015年3月末,日经平均指数增长90%;完全失业人数减少50万人;平均月工资额达到过去15年的最高水平;2014年第四季度实际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按年率增长2.0%;企业经常收益达到过去最高水平,2014年第四季度为17.6万亿日元;企业倒闭数量在时隔24年后再次下降到年间一万家以下,2014年为9731家;女性就业增加了94万人;赴日旅游的外国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为1341万人。总的来说,这些效果大多是第一支箭(金融政策)和第二支箭(财政政策)产生出提升短期景气和缩小供需缺口的作用的体现。
然而,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即结构性改革从未“射出”。日本经济长期面临劳动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速、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费用增加、产业空心化、国内需求长期低迷等结构性问题。日本结构性改革之所以未获进展,主要源于国内阻力。日本民众对安倍所倡导的结构性改革反应消极、不抱希望,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将导致更多失业而非增加就业。以安倍经常挂在嘴边的两项“亮丽”指标——失业率和薪酬为例,从表面统计看,这两年日本的失业率有所下降,薪资有所增加。但实际情况却是,临时工与合同工在就业人群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薪资涨幅远低于推动2%通胀目标所需的幅度。日本总务省今年2月一份统计显示,日本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到30年前的水平,企业则大大放缓了作为惯例的提薪幅度。企业自顾不暇,居民消费乏力。
安倍经济学进一步膨胀了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是在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改变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并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的软肋所在。
没有经济的实质性增长,债务就难有持续性,政府要么增税减支,要么增发货币,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货币和财政政策归根到底只是“争取时间”的政策,无法长期持续。事实上,日本央行大量购买的日本国债已呈现出利率大幅下降(价格上升)的泡沫迹象。此外,2016年1月日本央行实行了负利率政策,剩下的政策空间正在缩小。另一方面,2014年日本政府总债务与GDP之比达到249%,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大幅超过居第二位的希腊的177%。日本政府防止债务进一步积累已迫在眉睫。日本不应一味依赖在短期上加快开动经济发动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是应消除金融和农业等各个部门仍存在的一系列难以打破的限制政策,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开放,以提高持续下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