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与短板

2016年06月06日 09:36   来源:工人日报   杜鑫

  向三星发起专利诉讼的华为迷茫了。

  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演讲报告中提出,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任正非这一番居安思危的言论,让人惊讶。然而,通读他的演讲报告,字里行间却透露自信和坚定。之所以在迷航中前进,是因为华为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这意味着,华为将担任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与其说华为迷茫,不如说其孤独。而“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坚持创新”等话语则表明华为仍会坚定地走在创新的路上。

  任正非的自信与坚定源于华为多年来对于创新的坚持。这家拥有8万多研发人员的企业,很早以前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每年研发经费中,约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

  最近,华为向三星发起专利诉讼,一度被一些人质疑为炒作。此前,人们更习惯于听到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被诉讼的消息。

  然而,另外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量向国际巨头叫板是有底气的: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排名方面,华为位居榜首,美国高通、中国中兴通讯、三星位列其后。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着苹果公司需要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

  一部分创新力量的崛起,仍难掩一个事实: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然而,现状却是当下很多企业不愿、不敢、不想走创新的道路。一方面,研发创新意味着较高的投入和较长的获利周期,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愿、不敢冒险。另一方面,很多注重市场、营销的企业,也能在较大的市场中切一块蛋糕,而忽视或者是不想走创新的道路。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就曾呼吁:中国制造业的责任就是企业家要站起来,要担当和面对,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而不是装到自己口袋里。

  此外,正如任正非所言,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基础科学研究,一家企业很难完成,往往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投入。

  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0%,居全球第二;国际科技论文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0.2%,居全球第二……然而,这一连串喜人的数字背后,却有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5.1%,这与科技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在一些专家看来,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科研立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等是造成上述尴尬的原因。

  最近一篇题为《华为向东,联想向西》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将向西方外求并购的联想与向东方内求创新的华为对立起来。暂不去评价其文章的观点是否客观,但是华为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路线确实为中国制造趟出了一条路。

  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让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愿意创新、敢于创新,如何让国家的研发投入真正对实际生产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