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掂量好“无价”的社会价值

2016年06月03日 09:53   来源:人民日报   倪志良

  缺少了“仁”“义”等核心价值约束而片面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最后谁都无效用可言

  最近,有西方经济学家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有钱不一定买到幸福,但没钱通常让你感到更痛苦。确实,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维持家庭幸福的基础,但有些东西却是金钱难以购买的。

  中国人常说,“心安为乡”的温暖金不换,父母大爱千金不换,孩子诚敬千金不换,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包容、支持千金不换。这诸多千金不换的亲情,铸就了血浓于水的家风文化,也把感恩、责任、和谐融入华夏子孙的血脉中。跟亲情一样,健康、和谐人际、名望也无法得到准确的“定价”。恰恰是这些无价的“非商品”,决定着生活的质量与意义。忽视“无价”而致错配生命资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世界银行曾明确指出:竞争性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效进行生产和产品分配的最佳方式。市场经济承认“个人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之合理性。家贫万事难,国贫易遭欺,发展是硬道理。但经济领域的金科玉律在文化、社会领域并非真理。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不能在生活中简单泛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更不能堂而皇之到处流布。亲情、包容、利他等若都被清晰标价,无价被有价庸俗淹没,生活之大美定会远离,生命之神圣定会坍塌。

  草生一秋,人生一世。有的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其人生写照;有的人“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牺牲成就人生大义。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美景、友谊、自由皆是无价之宝。这些价值拼在一起,构成的正是滋养我们、引领我们的精神家园。

  无价之价,从社会角度而言更应重视。“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一部热映电影如此拷问观众。良好生态环境一旦失去,再多的物质进步也弥补不了此中代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德一旦丢去,我们将惨失共渡现代社会风险挑战的精神依靠。纯净的社会风气、崇高的道德水准、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是这些“无价”,让社会进步体现出应有的含金量。

  思想影响着行为,过度强化有价之物在自我意识里的重要性,便会造成“心为物役”的后果,这种心理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向钱看齐”,反映在社会发展上就是“唯GDP论”。“支持‘一碗汤距离’亲情养老居住需求”“诚实守信和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源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国人的这些真知灼见,反映出我国个人和社会的幸福观、发展观在优化转变。只有全社会都完成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我们才可以说“幸福来敲门”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在对名望、财富与生命的掂量中,悟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幸福经济学家理查德也曾感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误读导致了诸多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婚率居高不下,居民家庭责任感缺失。缺少了“仁”“义”等核心价值约束而片面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最后谁都无效用可言。惟掂量好“无价”,生命方能至真,国家方能至善。

  (作者为南开大学财政系主任、《幸福经济学》课程负责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主流价值增添“触点”    2016年07月07日
  • ·企业不是澡堂,进人先看男女?    2014年11月19日
  • ·“老人意外险”的多重社会价值    2013年11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