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儿童绘本大受追捧,但在图书市场上,国产绘本备受冷遇、“洋”绘本炙手可热却是不争的事实。
出现这一情况或许与绘本在国内发展较晚有关。我国传统上虽有各类连环画,不过,绘本与这些取材于名著或民间传说的作品有很大区别。绘本,指的是“由绘画构成的书籍”,作为专门的儿童读物,文字不占主导地位,而是为绘画不时添上点睛之笔。绘本的故事由作者独立构思,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允许对现成资源简单“拿来”,所以从创作源头等方面判断,完全可将其视为舶来品。有研究者认为:出版社以“市场导向”的经营方式,导致“洋”绘本不断涌入,国产绘本难以立足。由于绘本创作周期较长,出版社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绘本,能迅速回流资本,即这种经营方式较为保险,但这依然不能解释国产绘本为何“普遍”遇冷。其实,很多出版社都出台了优先出版国产绘本的计划,国外绘本虽然善品居多,但作品的文化背景与我们毕竟存在较多隔阂,即便国产绘本品质不佳,依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那么,除了观察市场机制,我们必须回归绘本本身,从创作者及受众期望等方面寻找原因。
实际上,缺乏“合格”创作者才是绘本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不是指责国内缺乏精良的绘画家和文学家,而是指缺乏能设身处地为儿童创作的作者。周作人是较早关注绘本的人,他说过,中国的儿童“一出生,就被当成是老人的预备期来看,所以读的书也都是四书五经,为将来做老人而准备”。周作人在旧时代说这样一番话,自有特殊的针砭所在,可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创作者并未将儿童当儿童看待,而仅仅视他们为“未成熟的成人”,在他们眼里,儿童读物的功用只是简单传递道德祖训和生活常识。甚至不少家长也抱着类似心态,要求绘本必须传播“有用”的知识,以便让孩子更有把握地“赢在起跑线上”。抱着如此功利的心态进行创作,画出的画必是粗糙的,写下的文字必缺乏温情,自然不能叩开儿童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成年人大不相同,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受惠”于少不更事,他们的想象力未被人情世故过分污染,对于故事的情节安排和处理技巧更为挑剔。儿童绘本意味着需要更高的创作标准,只有以儿童的眼光进行创作,才有望获得成功。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为何“婴儿”在哲人眼里成为精神的归宿呢?因为初生的婴儿象征着不受任何约束的创造力。儿童绘本创作者同样需从中汲取教益,让自己变成儿童,向儿童学习,就会发现创作文质兼美的作品并非难以企及的目标。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是一部广受好评的作品,“大猩猩”是父亲的象征,全书通过描绘大猩猩与一名少女朝夕相处的故事,展示了沉默的父爱,传达出儿童害怕孤独、渴望父爱的心理。作品处理手法充满艺术的夸张,而感情却极为琐碎、日常,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作品不难激起孩子们的认同感,而这离不开作者对儿童习性的长期观察。
不论是儿童作品还是成人作品,好的作品,都不会一味地向读者灌输教条,而是善于在潜移默化之间,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思考,推动他们独立完成审美体验。创作者多放下成年人的架子和包袱,更接近儿童一点,便能更接近创作的真谛。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