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环境问题,在各类专业论坛持续讨论:言观众品位不高者有之,言技术差距者有之,更有犀利者切入要害直逼体制。这些答案或多或少都有合理之处,但笔者认为,抱怨和吐槽都应该适可而止,对创作者,即这个行业的主体而言,更为急迫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一部分创作者保持着“众人皆醉兮我独醒”的姿态:“你们去搅合吧,我要我耳根清净。”更可能发生的则是随波逐流,不好也不坏,慢慢地磨去棱角,成为曾经自己不愿成为的一种人,忘记理想与创作初衷。自然,各人处境不同,如何选择是个体的自由,但既然选择了,就不必再寻外部环境的借口。
回到中国电影,如前所述,这或许不是一个创作者的理想年代,但亦绝非行动者的阿鼻地狱。虽然投资方很多不懂行,但仍有机遇可抓;虽然审查越发严苛,但不是没有空间回转;虽然观众愿为烂片一掷千金,但这恰恰说明票房空间膨胀。有困难和艰险,更有诱惑乱花迷眼。你或许满腹苦水,受尽委屈,但抱怨之后,甩一口唾沫,上吧,这些就是游戏里的虾兵蟹将与boss老怪。对创作者而言,偶尔发泄出坏心情后,要做的是过关斩将,将困难各个击破。
你可以不满于审查的“严格”,但与其无谓怄气,不如更加精进业务,最终将作品大体按照你的心意表达出来,哪怕只是轻言少语,在同道看来仍是振聋发聩的鼓舞。
你也可以不满于观众的品位,但得先确定自己真的高过平均水准,就算你想怒号:“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我也一样,我也不喜欢你们!”至少先确定有这个底气。不过,作为创作者,最好不要与观众为敌——至少面子上不要。带着微笑,短暂低头,待再昂起头时已高戴冠冕。
当然,这里的轻描淡写,落在创作者的肩头,一笔一画都带着实干的创痛以及其他不能避免的挫折、失败、打击。但请相信,你坚持了,做了,表达了,做好分内之事,这就是成功,就是你为中国电影作出的切实贡献。
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有五线谱就能从五指间流出曼妙旋律,有画笔就可以描摹下异度空间。电影不行,它更像一项工程,个人就算再精力旺盛多才多艺,也无法扛起线上线下全部功课。成本不计,团队协作也不是一己可控,从业者要做的则是在重重困难中找寻不断开拓的动力。
说了这么多,对早已埋首苦干的人来说,这便是连篇废话,而这篇废话也应该作为对电影从业者的提示和共勉:在对外部大环境进行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的前提下,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行动,发展电影事业。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