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无烟日:中国社会尴尬仍未解(图)

2016年05月31日 10:25   来源:东方网   王羡古

  今天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无烟日,尽管中国社会一直在宣传吸烟的危害,也出台了一系列控烟的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没有特别理想。多个部门掐不灭一个烟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尴尬,让许多民众不得不继续承受香烟和二手烟的危害。

  在此前的一年中,包括北京市在内的18个城市已经实施公共场所禁烟令,并且超过九成的民众支持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在公共场合吞云吐雾者仍旧不少。而从媒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勇于在公共场所对吸烟者说“不”的人也寥寥无几。不久前一位著名演员因在公共场所吸烟被罚,在为有关部门执法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在深思,倘若吸烟的不是关注度极高的明星,会不会这种事再次不了了之?事实上在公共场所吸烟后真正被追责的事例也实在太少了一点,这让人不得不质疑相关条例变成了一纸空文。

  今年的世界无烟日主题是“为平装做好准备”,即对烟草进行标准化包装,限制广告促销方式,增加健康警示语和警示图案等等。事实上,多年以来社会各界也一直呼吁烟草产品包装上加印警示图片及文字。千万别小看警示图片上烟盒的意义,以澳大利亚为例,2012年“换装”一年,其烟民每日吸烟率由51%下降到12.8%。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上的要求,烟草企业绝不会“自断财路”,一直对广大民众的呼声消极以对,这也成了中国社会控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大尴尬和困局。

  倘若能够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台相关规定,强行要求烟草企业必须在烟盒上印制警示语和警示图片,全国每年上千亿盒卷烟产品就等于上千亿份“戒烟宣传册”,这将对控烟工作起到多么大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吸烟群体来说,无疑将构成有效的“吓阻”,大大改善中国烟民低龄化的趋势。

  我们很清楚,烟草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利益。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是典型的“健康危害性产业”,其利税贡献根本不足以弥补对民众健康的伤害,从长期来看甚至在让整个社会付出难以估量的成本。“先吸烟,后治病”的情况和“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本质上有何不同?

  所以,烟草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压缩和限制烟草业势在必行,减少烟草消费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再在每一个世界无烟日重复老话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控烟工作的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无烟中国才有望早日到来,我们的后代也才能尽早摆脱烟草的伤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信息“泄露门”尴尬了谁    2016年05月05日
  • ·免费网络的尴尬如何化解    2016年04月29日
  • ·离家的不舍与回家的尴尬    2016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