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被艾滋消耗医检公信力

2016年05月26日 07:11   来源:法制日报   桑胜高

  确诊艾滋病八年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后经证实他被误诊。河南农民杨守法不相信这是命运开的玩笑。八年多的“被艾滋”生活,改变了杨守法的命运,今年已经53岁的他孤身一人、病痛缠身,生活也没有着落(5月25日《现代金报》)。

  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杨守法是这起事件中唯一受害者,而事实上受害的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呢?受害的还有医疗卫生机构本身。要知道,这次事件严重消耗了医疗检查的公信力。若日后再遇到一些医疗查体,被查体者是不是也会怀疑查体结果的真实性呢?

  据悉,2003年杨守法参与的艾滋病筛查是一次全省范围的大规模普查,这项工作是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维护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不难看出,这一活动带有公益性质,是替百姓健康着想的民心工程。只是,在筛查中出了这样大的“娄子”,未免让为民的好事变了味道。尽管杨守法被误诊的事件属于概率极低的个例,但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大事”。一次误诊让他的生活希望破灭,一次误诊让他妻离子散,一次误诊让他被人视之色变,这样的遭遇怎不令人同情、怎不令人感到义愤?而人们的同情与义愤交织在一起,透支的正是医检的公信力。

  诚然,杨守法当初被误诊有筛查技术和设备落后等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守法被误诊与人为的疏忽和大意有关。须知,任何医检的技术设备都是被人控制的,经过人们的努力,一些技术设备不足的劣势是完全可以弥补的。比如,在当年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中,不少项目和环节都是靠着科学家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来完成的。像医检这样的技术活,也应当有人为破解困难的办法。而在这起误诊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没有完全证据证明杨守法就是艾滋病患的情况下,仅凭“似曾相识”就草草定性,这至少说明,当时医检中的病情定性会商制度存在缺陷。

  令人欣慰的是,多个医疗机构的医检结果推翻了原来的医检结果,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同时,终于还被误诊者一个心安。但往往很多事情都是木已成舟、无法更改的,一旦出错,损失便无法挽回。显然,杨守法被误诊事件造成的损失很多都难以弥补,这其中就包括被透支的医检公信力。既然如此,相关方面就应当认真思考这一事件的影响与损失,进而构建起预防医疗误诊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以严谨细致的工作,将医疗误诊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进而换回人们对医检的客观认知。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