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参与审批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向前来办事的人员表示“得走程序”时,往往意味着较为漫长的等待。“有的确实是政策不够清楚,但也不排除少数工作人员作风拖沓甚至想借此吃拿卡要的情况。”(5月22日《人民日报》)
遇事不办“等等再看”,来回踢球“研究研究”。类似以“走程序”为借口懒政怠政的事例并不罕见。归根结底,以“走程序”为名搪塞、拖延甚至婉拒都是错把职责当儿戏,错把制度当成“稻草人”“橡皮泥”。
办事、办文、办会、办电各有各的程序,每项工作也有各自的程序。但所有程序都应该是履职尽责的“方向盘”与“催化剂”。然而,少数领导干部在会上作报告口若悬河,提要求头头是道,工作实践中却是该负的责不负,该干的事不干,奉行所谓“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处世之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抓而不紧,执行不力,俨然把“走程序”当成懒政怠政的“挡箭牌”。
严防“走程序”,从领导干部抓起,既完善制度又强化执行,双管齐下,将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夙夜在公,说话的号召力就强,干事的凝聚力就大,就容易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带领大家登高山、趟大河、涉险滩。即使“不干事、不作为”非常顽固,“不作为”戏演得再好,也能把它揪出来、消灭掉,并彻底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要抓住制度执行力这个关键环节。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没有“特区”,纠正违纪违规行为没有“例外”,为民服务没有“完成时”,领导干部更是如此,更应该自觉履职尽责,严防任何“走程序”式的懒政怠政。健全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赏罚严明。敢于取消“特权”,拧紧制度的“发条”,加强全程监督,强化事后检查。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严防把“走程序”当借口,不给“走程序”以任何可乘之机。
当然,必要的程序当然要走,但如果把“走程序”当成懒政怠政的“挡箭牌”,容易本末倒置,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严防把“走程序”当作“挡箭牌”,就是引领大家不仅要重程序,更要重实效,倡导有作为、善作为、敢作为,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