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时代呼唤新的中国智慧

2016年05月23日 09: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富春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既表达了时代对于思想者的召唤,也传递出思想者对于时代召唤的积极回应。

  人是能够思想的存在者。凭借思想,人成为了万物之灵。思想不仅能显明现实,而且能指引现实,这正是思想的神奇伟大之处。在一切思想形态中,哲学是最高的,因为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一向被理解为“爱智慧”,它通过思考存在,说出了智慧,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宽广的大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产生了儒道禅等伟大的智慧。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行走在儒道禅之间。儒家的主要人物孔子、孟子说出了社会之道;道家的主要人物老子、庄子说出了自然之道;禅宗的主要人物慧能等说出了心灵之道。儒道禅所阐述的社会、自然、心灵之道,涉及人生在世的整体,引导人达到完满的存在状态。中国传统智慧揭示出人的最高理想,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不仅具有自然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和精神的意义。

  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备感压力。一方面,西方思想被引入中国。这其中包括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也包括了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其中,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带来冲击,引发诸多思想上的困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近现代的中国思想也包括了自身传统的延续。儒道禅都试图结合中西,返本开新。

  今天,如何彰显中国思想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如何创造新的中国智慧?

  首先,要立足当代现实。思想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只有与时俱进,思想才能创新。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变时期,也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社会到技术社会、从宗法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时期。从世界来说,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日益扩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问题,如生态危机、文明冲突和生命伦理等,需要引起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其次,要对话世界思想。中国当代的思想不能限于自身,而要面向世界。西方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同样产生了自己的智慧,这些智慧(如近代的民主与科学)曾为中国所接受和借鉴,也将为中国所丰富和发展。中国智慧应在研究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体现“合而不同”的传统思想精髓。

  第三,要勇于个人探索。思想的创新最终要落到每个思想者自身思想的创新上。只有与他人不同,才能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与自己不同,才能成为与旧我不同的新我。思想的创新不仅表现为新的主题,还表现为新的思路、新的语言,这就是思想的全面创新。唯有如此,思想者才能成为思想天空的一颗新星,而无数的思想者会构成灿烂的群星,照亮一个新的时代。

  在当今时代,新的中国智慧也许既不是天人相分,也不局限于天人合一,而是天人共生。它意味着人我共在、身心和谐。

  (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秋山身体力行的精神是什么    2016年04月25日
  • ·用好大数据须有大智慧    2016年03月15日
  • ·读史使人长智慧    2016年02月22日
  • ·“网游作业”体现教育智慧    2016年02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