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恶发生时 没有理由不去阻挡

2016年05月20日 07:12   来源:西安晚报     公式

  5月13日傍晚,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台东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女教师下班后在此等公交,突遭陌生男子生拉硬拽。女子惊恐万分,几度大声求救,不过,周围无成年市民出手相助。其间,四名放学准备乘公交车回家的初中生挺身而出,组成人墙,挡在了陌生男子与女教师中间,并欲拨打110报警,陌生男子见状遂逃跑。(5月19日《齐鲁晚报》)

  我能理解一个女子在公众场合突然被陌生男子生拉硬拽,求救无门时的惊恐,也能感受到几位初中生挺身而出时所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却无法理解,在看待它时,舆论的撕裂。

  撕裂首先体现在对待“冷漠”问题上,从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到前不久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都有“冷漠者”的身影,对于这类现象,人们从道德上进行了持续的批判。然而,在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习惯性的道德批判被认为是“键盘侠”,“不出手”的理由被不断抛出,诚然,选择“不出手”或许有很多无法忽视的理由,比如在保护见义勇为好人的制度层面,仍有许多欠缺。然而,这些理由并不会使“冷漠”变得更坦然些。需要提醒的是,批判人群中的冷漠,并不是对个人私德的道德批判,它是为了维护一个更加有温度的公共生活,它恰恰是公众良知依然在坚守的体现。如果一个社会,连“冷漠”都不能批判,连“冷漠”都可以找到无数个看似强硬的理由,才是冷到了骨子里。

  撕裂也体现在常识上。当恶发生时,每个人都有阻挡恶蔓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轻易被无视或否定。在大环境、法律等客观因素之外,每个个体仍是生活的主体,我们可以将“冷漠”归咎于诸多客观因素,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放弃对善的维护,须知,无数个个体的坚守正是希望所在。在这方面,不必也没有理由动辄持“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守护善,制止恶,从来都是要有所付出的,但是这些付出从来都不会影响一个正常社会的价值判断。其实,在很多时候,对恶保持不纵容的态度,并非一定要付出多少代价,然而这些“代价”却在“利己”意识的膨胀下被不断放大,甚至变成了纵容恶的理由。

  我们有很多理由去做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但我们更需要一个互帮互助的温暖社会,因此我们舍弃了绝对的利己。同样,在恶发生时,我们有无数个顾虑的理由,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去阻挡它。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