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沙地面积16亿亩 要通过产业化扩张“绿线”

2016年05月17日 0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对于保护好耕地来说,我们要坚守18亿亩“红线”。对于全国16亿亩沙地而言,重要的一环则是通过产业化扩张“绿线”。

  沙产业理论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破题,30多年来,这一理论已经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市的沙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篇章。在内蒙古,大的沙产业龙头企业已达50家,年产值接近500亿元。沙柳、柠条、梭梭、甘草、苁蓉、锁阳、苦豆子、沙棘、枸杞、山杏、文冠果、螺旋藻、沙地葡萄、沙地水稻等,已成沙地里一道道绿色风景,原材料、深加工、销售端形成链条,成为沙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换一种眼光看沙漠,就会升级“绿线”理念。我国的8大沙漠、4大沙地,除了一部分属于史前沙漠以外,其余大部分在历史上都曾水草丰美,只是由于人为的破坏和风沙侵袭等因素才成为不毛之地。照方抓药,人为破坏的地方很有可能人为修复。同时,可以通过产业化拉动,“反弹琵琶”推进生态建设。这方面,沙柳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沙柳具有抗风沙、耐干旱、易生长的特点。过去,老百姓偶尔将沙柳作为薪材使用,没有种植管护的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自然枯死。而且,沙柳需要在10年之内平茬(一种树木修枝方式)一次,否则就会枯死。而3到5年平茬一次最好,平茬过后的沙柳会以8倍的速度萌蘖生长。沙产业龙头企业用沙柳搞养殖、造纸造板后,沙柳身价倍增,老百姓主动平茬、主动种植,迅速染绿了沙漠。

  向沙漠集成技术,就会扩大“绿线”成果。创建沙产业等新型产业,就是要发展农业型高度知识密集产业。目前,在沙漠变绿最早的甘肃和沙漠变绿最多的内蒙古,都遵循了“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径。从东到西,我国的沙漠沙地降雨量呈递减趋势,在降雨更少的地方让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更需要集成、创新节水、光合、种植、养殖、分解、加工等一系列高端技术。比我国西北沙区自然条件还要恶劣的以色列,他们在沙漠上开发出现代农业,把沙地变成了欧洲的“厨房”。他们重视科技、治理沙漠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以单纯产业化思维搞扶贫    2015年07月06日
  • ·论文产业化还需标本兼治    2014年04月17日
  •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应慎重    2013年10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