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为什么极力反对安倍修宪?

2016年05月05日 09:09   来源:中国网   薛宝生

  中国新闻网5月4日的消息,5月3日是日本宪法纪念日,各大政党和媒体对修宪展开讨论,热烈程度超出以往的情况。《日本经济新闻》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五成日本人希望“维持现状”,不要改变已经实施69年的和平宪法。调查还指出,安倍政府越重视“安保”,日本民众就对修宪越感不安。事实一再证明,安倍晋三执政日本后,就接二连三地极力主张修宪。对此,日本很多民众早已表现出不满情绪。日本民众不赞成安倍晋三修改已经为日本和平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的日本和平宪法,也就进一步达到了高潮。

  5月3日,抗议者举着标语牌,标语牌上印有安倍晋三的头像,并写着“法西斯”字样。共同社在报道中说,即便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能够实现修订部分宪法条款,但面对日本民众高涨的反对声,修改宪法第九条无疑将面临巨大阻力。现在看,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改宪法已经引起众怒,而他想要在任期内完成修宪,估计没那么容易。其道理很简单,作为日本首相不顾主流民意和大多数民众呼声强行修宪,从本质上说本身就是践踏宪法精神。况且,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宪动机不纯,是要将被称之为和平宪法的第九条颠覆成他认为需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拥有战争权的战争宪法,即:所谓的安保改革。这样的错误之念、罪恶之为,日本民众岂能答应?

  日本《读卖新闻》5月3日当天推出宪法纪念日专题,大篇幅介绍安倍晋三修宪的愿望。专题称,因为重视安保改革,修宪乃安倍晋三的第一大愿望。他第一次执政时就表明这一点,今年他也更为公开地表示“要在任期中达到修宪之愿。”由于修宪首先必须获得日本国会三分之二的赞成,安倍政府内极重视年中的参院战绩,希望能如愿以偿冲出第一道防线,为修宪铺平道路。此专题所言,充分暴露出安倍晋三任期内极力主张修宪的真实计划,似乎觉得完成这一计划日本就会解禁集体自卫权,拥有军队和武器,发展军事,发动和参加战争,在周边,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可以耀武扬威了,二战战败国——日本,也就可以东山再起了。

  其实,并不然。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宪,尽管有同党等势力支持,比如:曾为安倍晋三成功制定安保关联法的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认为,“现有的宪法已实施了近70 年,现在和70年前大不相同了。要与时并进,就必须对这一宪法进行改进。我党会以此为使命,在来临的参院选战中提倡修改宪法。”与自民党一起执政的公明党也不表示反对,该党代表也认为,“现在,或已到了无法继续抗拒修宪的时代。”但难以体现日本民众的主流声音,难以取代日本在野党的立场与观点,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宪还是一厢情愿,属于强奸民意。

  日本第一反对党民进党党魁冈田克,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可能直击了问题的要害。他在节目中提出反对意见,他说:“这个宪法维护日本70年之久,而安倍政府却要将之否定,这让人感到古怪。我想,他看得最不顺眼的是和平宪法,因为这阻挡了他的国安政策。”由此可见,日本多数民众反对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宪,估计这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安倍晋三打着安保改革、加强安保的幌子,大行抛弃和平宪法的勾当,广大日本民众和那些主持正义的在野党,怎么会支持甚至站在安倍晋三一边去玩火呢?

  69年前,也就是1947年5月3日,日本发布战后宪法——《日本国宪法》。日本宪法代替了战前有明显欠缺民主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由此而遏止了日本军国主义罪恶行径的再次发生,掀开了日本人民热爱和平、走上和平道路,融入世界和平大家庭的崭新历史。《日本国宪法》内容有三大主干,即:“尊重基本人权、主权在民以及坚持和平主义”。《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此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是由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表示与战争诀别,因此该宪法被人们称为“和平宪法”,受到了世界尤其是亚洲人民的普遍欢迎。这部宪法还以防止日本走回头路为目的,以“不战”作为准则,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所称道。那些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周边国家,更是给予尊重和支持。然而,在当下的日本,总是在晃动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魔影,一些执政者不是迫不及待地修宪挑战二战后秩序,就是毫不知耻、毫无罪恶感地拜鬼亲近大战犯,要么就是以邻为壑恶搞外交关系,挑起事端直接威胁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目前,安倍晋三表演得最为卖力,他极力主张修宪,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捍卫和平,而是为了点燃战争。在他的眼里,日本只有改变“不战”这个和平宪法的核心内容,换成拥有“海陆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承认国家交战权”,“以国权发动战争”,甚至可以出售军火,可以出国打仗,可以对周边动武,才能称霸世界。岂不知,如此的倒行逆施,只能自毁前程、自掘坟墓,却不能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日本民众之所以强烈反对安倍晋三极力主张修宪,这无疑是一个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