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愿意自我设置“死线”么?

2016年05月04日 0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梦影

  科学家也有拖延症。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每年需要接受大量申请科学基金的提案。数据显示,距离申请截止的“死线(deadline)”越近,提案越多,直至仅剩一天时井喷。这意味着,来自各个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很多要挣扎到拖无可拖,才匆忙完成提交。

  短时间内的海量申请给基金会审批造成巨大压力。他们想了一个歪招儿:取消了数项科学资金申请的提案提交截止日期。结果令人吃惊:提案量减少了59%。

  早在2011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取消了地球科学部门的一项内部小型基金的申请“死线”。申请量直降了一半,再没反弹。2015年年初,一位名叫阿历克斯·艾森的女科学家决定把这项措施推广到4项全国性的常规项目上。

  不是没有人质疑:这可是官方大项目,科学家们重视着呢,会因为没有“死线”就算了么?然而现实就是这么冰冷无情:2014年,这4个项目共接到804份申请;而在2015年“死线”取消后的11个月内,只有327份申请抵达。

  “死线”之“死”,是等死。那是悬在脑袋上的一个倒计时器,指针“咔哒咔哒”转动,提醒着一旦过期万事皆空。在心理学的概念里,“死线”是一个完成任务的期限,一个时间轴上对个体的限制。

  这就好像好莱坞老梗“最后一分钟营救”。飞机即将爆炸,列车眼看坠毁,系统的电子女声读秒,英雄神兵天降,颠倒乾坤。

  然而,我们是普通人。越是有“死线”,我们常常越不爱干正事儿。

  这种鬼迷心窍的状态是段子手灵感的无限源泉。“今晚要交一篇作业。一开始,我愉快地玩游戏。还差1小时,我紧张地玩游戏。”“什么时候一本普通的书突然变得好看起来?当我有别的事情要做的时候。”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症往往源于自我认识的矛盾。“死线”的那一头,一个理想的自己手捧着完美的结果;而这一头,真实的自己不敢妄动,怕越走近,不足越在那虚拟的光芒中无所遁形。

  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描述了一名拖延症晚期患者的表白未遂之旅。他反复被鸡毛蒜皮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还不断安慰自己:“……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 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

  有趣的是,一旦经历了“死线”,我们又一下子恢复了理智,痛心疾首于此前的自己:“多大个事儿啊,至于拖这么久么?”

  这个过程中,究竟什么发生了?

  科学家丹·艾瑞里和克劳斯·韦滕布罗赫发现,随着时间期限的变化,我们在执行任务时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在起始点上,我们偏向于优先处理更紧急的任务,而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则动摇起来,更愿意去做那些更吸引我们的事情。

  艾森将“死线”的离场看成一个过滤器,排除掉那些仓促上马的项目。她希望科学家有更多的自主性,能好好想想,什么项目值得去做。

  但是,消失的近500份申请是得益于修正的错误,还是源自失去控制的拖延呢?

  如果这是一场电影,那么美国科学基金会的举措,是设置了一架近期不会炸的飞机,未来要坠毁的列车,和一个暂时还不会崩溃的系统,并群发短信给超级英雄们:方便的时候来救一下大家,主动权在你,么么哒。

  蝙蝠侠、绿巨人和黑寡妇集体陷入了沉默。他们中的一半决定先拐去喝个咖啡,看一场电影,或许还能谈个恋爱。

  “没有‘死线’我没法工作啊。”一个科学家向艾森抱怨。

  “我给了你一年365个‘死线’啊。” 她回应。

  艾森显然太乐观了。艾瑞里和韦滕布罗赫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愿意自我设置‘死线’么?自己设置的‘死线’有效么?自己设置的‘死线’比强加的‘死线’更有效么?”

  实验和数据分析显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最后一个则是否定的。

  在论文的开头,他们引用了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里的句子:“自我改变的决心如果要与科学的法则作对,只能是徒劳。它的起源是纯粹的虚荣,结果则是绝对的虚无。”

  这无疑是一个奇妙的结论。我们讨厌强加于自己“死线”,然而只有依靠它,才能获得生机勃勃的生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丽环境也是生产力    2016年06月02日
  • ·从严治党也是生产力    2015年04月10日
  • ·数据也是生产力    2014年06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