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党93周年:为了生产力的持续解放与发展

2014年07月01日 07: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是什么点燃了憧憬的火焰?

  是什么驱动着跋涉的步伐?

  是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矢志不渝,是对创造富强、民主、文明、法治、包容、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跨世纪追梦。

  漫漫93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激情、汗水和生命浇灌着梦想的鲜花,从不放弃,从未止步,尽管历经种种曲折与干扰。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用革命的手段重塑生产关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了推翻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打碎旧生产关系桎梏的同时,编织起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开辟了空间。

  发韧于35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场以解放生产力为使命的革命。与以往革命不同的是,这次革命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之前的30年间,计划经济在动员和集中资源建设新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其与生俱来的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低效、失衡、浪费以至难以为继,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日益拉大。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思想牢笼的突破,带来以市场为取向的解放生产力的新攻略: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瓦解了“一大二公”旧体制;价格管制的放松,开启了市场定价和市场引导生产的新机制;对所有制垄断的松绑,激发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对国际市场的开放,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快速成长;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国债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等的发育,为生产要素的流通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国经济由此插上腾飞翅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但是,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到位,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理顺,加之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中国经济在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面临了要素成本上升、供需结构失衡、转型升级艰难、增长速度放缓、创新动力不足、环境资源难以支撑等严峻挑战。

  怎么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坚定而又鲜明的抉择:全面深化改革。并为这一轮改革的方向与目标设定了一个新坐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中国新一轮改革正在关键领域向纵深挺进:大规模简政放权与权力清单的开列,意味着“有形之手”法无授权不可为,“无形之手”法无禁止皆可为;上海自贸区试验推出的负面清单制度,正在开启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启动,必将提升财政杠杆在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进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构筑新型国资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内涵;利率市场化前期改革已经铺开,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正在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悄然前行……

  这是又一次“向我开炮”式的革命:要向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发起总攻,要突破这样那样的利益固化的藩篱,要以改革之剑斩断束缚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陈规陋习。惟其如此,才能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打造新引擎,才能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开辟更加宽阔的新天地。

  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没有浪漫曲,革自己的命远难于革他人的命。但是,肩负远大理想和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别无选择。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写着:“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发展无止境,生产关系变革没有一劳永逸,中国共产党变革生产关系、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使命也永远没有终止期。

  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力,源于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自信。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同样如此。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丽环境也是生产力    2016年06月02日
  • ·我们愿意自我设置“死线”么?    2016年05月04日
  • ·从严治党也是生产力    2015年04月10日
  • ·数据也是生产力    2014年06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