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重庆杨家坪步行街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5月2日《中国新闻网》)
“图书论斤卖,价溅如白菜” ,其实,“图书论斤卖”绝非重庆的专利,南京和杭州等地早就出现了“论斤卖书店” ,在上海,“图书论斤卖”已形成了“成熟产业链”。这标价十几乃至几十元的图书变成了1 8元一斤的“图书论斤卖” , 究竟是谁的悲哀?
最感到悲哀的莫过于作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出书天下知” ,一本图书凝聚着作者多少心血、智慧和汗水,神医华佗用毕生精力凝著《青囊经》;冯洪钱老先生历经半个世纪著就《民间兽医本草》……,如今,那几百个页码、数十万字的图书躺在地摊上,就值区区18元,他们将作何感想?
其次感到悲哀的应该是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老师。策划、审稿、校对、配图、装帧……哪一样工序不耗尽他们的心血,可如今,“嫁出去的姑娘无人爱”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出新书37万种,图书存销比已达1.77:1,也就是说,每卖出1本书,就有1.77本书卖不出去,难怪“图书论斤卖” ,想想这些,他们能不心寒?
其实,阅读作为一种文化,是一个民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可据调查,国人人均读书仅4.32本,是法国人的五分之一,日本人的九分之一,读书人群的减少,导致了图书的滞销和溅卖,以致于出现了“图书论斤卖”的糗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论斤卖” ,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