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小伤”不可小视

2016年05月03日 10:10   来源:人民日报   龚仕建

  对于劳动者,每个“小伤”,都可能是他们的终身大事

  前几日,一个叫“秀贵”的账号,在微信上申请加我为好友。通过验证后,他给我发来一张照片。照片拍的是一只手,干枯皲裂、布满黄茧,而中指更刺目地残缺了。“秀贵”告诉我,这是他妻子的手。就在不久前,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这位不到30岁的女性,中指被织布机绞成粉碎性骨折。

  这也让我想起春节期间回老家时的见闻。很多外出打工回来的老乡,一握手就能感觉到异样。这些“伤手”的主人还故作轻松,说是“小伤,没事,厂里每年都伤好多个”。我打小熟识的一名建筑工人,左手手指早年被电铇削掉一节,去年见到时他又被电锯拉伤右手背。而说到伤害补偿,他们往往一脸无奈,有的是老板加了些工资,有的还在漫长地等待,有的已找不到老板无从索赔了。

  这些“小伤”,往往难以引起重视,甚至被认为无足轻重。但所谓“小伤”,对这些劳动者人生的影响,往往却很大。以“秀贵”家为例,他因病不能干活,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9岁的孩子,家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妻子一人在苏州吴江打工。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与左手中指一起断掉的,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谁会招一个手指不全的纺织女工呢”,“秀贵”和妻子感到很无助。

  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辛勤劳动。当前,普通劳动者也有了宽广舞台可以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丢失了健康,甚至造成了身体的残损,劳动者难免流汗又流泪。“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那些遭遇“小伤”的劳动者,权益需要得到维护,生活需要受到关心。

  防止“小伤”,最首要的是做好劳动保护,减少意外伤害。对于操作复杂的农业机械,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专业操作。工厂、工地应当时刻不忘培训和引导工人规范操作、熟练操作,最大限度减少工伤发生。

  如果伤害不幸发生,及时专业的治疗,就尤为重要。根据陕西渭南手足外科医院调查,80%的四肢手足外伤患者没能得到真正的专业治疗,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手足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又苦又累,医疗力量不足、人才出现断层。第二是,手足外伤患者九成为一线劳动者——农民或工人,他们相对弱势,常常维权不力,加之自身经济条件差,很多人主动放弃了救治或后续治疗。

  说到后续的康复治疗,渭南手足外科医院院长陈锋发现,残疾人中有七成是四肢手足残疾,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能通过显微手足外科技术进行整形、矫形、再造,可以减少残疾,恢复劳动能力。这位经常参加有关部门下乡义诊活动的医生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对伤残者进行普查、归类,尽可能地让这些受“小伤”的劳动者,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治疗,尽可能地恢复健康。

  “小伤”不可小视。对于劳动者,劳动能力是生存的根本,每个“小伤”,都是他们的终身大事。工伤能否获得救助与赔偿,不仅是用工单位的诚信问题,更是法律制度的落实问题。希望“秀贵”的妻子,以及更多受了“小伤”的劳动者们,能得到更有效的救助,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

  (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