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2980元到29800元,就能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2016杰出劳动者全国劳动英模五一座谈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并领取奖牌、奖杯、勋章。据承办方北京中视观察国际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徐亚东称,他们并没有颁奖,只是给大家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且参会者都是他们自行在网上找的。(5月2日《新京报》)
哪怕承办方坚称自己没有给参会人员颁奖,但事实胜于雄辩,其另类的组织形式,不合规的报名费用收取,随意滥发的劳模奖牌,处处都在印证着他“批发荣誉”的事实。
无疑,利益上的驱使是承办方不遗余力地举办这类颁奖会的主要原因,但就本质而言,民众长盛不衰的获奖需求却是真正刺激它走向泛滥的根本动力,遗憾的是,在过去的诸多讨论中,这一隐蔽性的原因都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民众为何有如此高的获奖需求?这可能和我们的价值认同有关。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需要向他人证明自己的社会里,较之于看得见的成绩,触摸得到的成果,一纸获奖证书、一个荣誉奖杯往往更具说服力。这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大家都过于沉寂在证书与奖杯的价值认同中,却忽视了评奖本身的技术局限和覆盖面积,进而使得“花钱买奖”的畸形买卖可以在各方的默许里长期存在。
对荣誉的痴迷追求,既夸大了奖杯在现实中的说服力,也在不自觉中滋生了社会认同的不正常心态,而它所带来的伤害更是相互的。仅以报道中提到的一个事实为例,一位胸挂8枚奖章的老人,不断地在颁奖现场向参会者介绍其发明的可治多种肿瘤的万能膏药,但在当地卫生局的备案中,他却涉嫌非法经营。试想,如果山寨颁奖再一次将“英模”的奖章颁给他,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一者,过多假荣誉的迷惑,会导致他失去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并一味沉寂在“膏药可治肿瘤”的虚幻图景中而不自知;二者,当老人将这样的“荣誉”捧回家时,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必然是更多的人相信他的膏药能治肿瘤,而这对求医问诊的病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间接伤害。
当下最需要做的,一方面既是要对这类山寨颁奖严加惩治,肃清其发生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社会要构建起良性的价值认同,而不能将所有的信任都寄托在一张薄薄的荣誉证书上,否则,这样的颁奖笑话便永远有被复制的可能。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