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面对个人信息泄露 我们不能“自扫门前雪”

2016年04月28日 1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427日《人民日报》)

  个人信息俨然已成“新兴产业链”

  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快递行业泄露客户信息、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等等,俨然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链”。【详细

  从屡被曝光的信息泄露事件来看,不论是几毛钱一条倒卖个人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是轰动一时的“查开房记录”,无不有利可图,贩子们动辄将庞大的个人信息出售,获利亦是不菲的。【详细

  而泄露出来的信息,很快就能转变成推销劣质产品的骚扰信息,有些则是涉及犯罪的诈骗电话。但如果都你没碰到这些烦恼,也并不代表着自己的信息是处于安然的“保险箱状态”,它或许还在其它的灰色生产链中进行着流通。【详细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从泄密源头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手机APP未经授权肆意收集用户信息,这固然需要我们每个人注意加强防范。而更为可怕的其实是“内鬼”,在媒体曝光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电信公司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真是防不胜防。【详细

  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也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除了商业性的泄露外,有相当一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从公权机关与公共服务部门不胫而走。还要看到,个人信息之所以被泄露、盗用和从中非法牟利,很多时候是由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给不良动机者可乘之机。【详细

  与此同时,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意识还尚未在社会形成共识。比如,网络中经常出现的“人肉搜索”,经常将被搜索人的个人信息大起底,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扰。【详细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时代的重大课题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已经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部委也在陆续出台保护政策与法规,司法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大,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可以说,个人信息的“安全堡垒”正在得到加固。

  当然,加固个人信息的“安全堡垒”还要进一步明确运营商、银行、电商等信息收集机构的权责,提高对信息泄密者的处罚成本,切实保障个人信息,支持个人依法进行维权等。同时,也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民安全意识。【详细

  与此同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还需要来点儿逆向思维,不能仅停留在政府和执法部门层面,而应该发动全社会共同来预防,从那些通过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赢利者的末梢着手,顺藤摸瓜追查出信息泄露源头。为此,必须要为公民打通维权、举报方便之门。【详细

  而公民一旦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也不能因为未造成损失就息事宁人,而是要“小题大作”、锱铢必较,勇敢地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个人身份信息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从国民素质、法律规制、技术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才可能真正做到釜底抽薪。【详细

  微言大义:

  @不宅会死大仁:之前在网上投了简历,马上就有推销的电话打过来。需要实名制的地方越来越多,谁知道什么时候信息就被卖掉了。

  @瑚琏君:现在的陌生电话,一开口就能叫出你的名字,你说烦恼不烦恼?很容易上当的。然后对方顺藤摸瓜,套取你的更多个人信息。

  @罘忘初心-Seven:如何问责?如何维权?如何改善网络安全性?

  @在这里寻找未来:恐怖在于别人知道我们的一切,我们却不知道别人是谁……我们在明处,别人在暗处,随时可以向我们出手!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信息海量膨胀的大数据时代,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威胁,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我们无法做到“自扫门前雪”,因为如果各自为战,雪只会越积越厚,甚至引发雪崩。个人信息泄露是全社会共同的大敌。政府、企业、个人,只有形成合力,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在我们如履薄冰般审慎应对的同时,是否还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即使这信息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