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何以成"灾害"?

2016年04月27日 14:07   来源:东方网   梁江涛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重庆市市民小吴向笔者抱怨道。前不久重庆市的小吴刚购置了新房,可是接踵而至的各种骚扰电话却让她平添了几分忧虑。“我们家买房子以后,总是接到各种装修公司的电话,有的时候一天甚至能接到十来个,可是我都不知道这些公司是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的。”小吴说道。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吴一样面临这种困扰的人不在少数。(4月27日人民日报)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成为“大面积灾害”。有数据统计,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面对当下个人信息安全严重泄露的现状,人们自然担忧快递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快递行业泄露客户信息、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等等,俨然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链”。不仅如此,前年出了一件怪事,某地一位女员工遭遇奇葩信息泄露,热播电视剧里的“小三”4个联系方式,有3个和她的一模一样。老板觉得她影响公司形象,要炒她的鱿鱼。可以说,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令人防不胜防,谈“泄”色变。

  诚然,立法建立一套网络公民身份体系,推动网络实名制的真正实施,加大防御监管机制的建设,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尽快出台配套的办法来规范快递行业监管,为从业人员立下铁规,非常必要的,也非常急迫。包括从技术层面严加防范,比如快递公司对联系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采取电脑加密等技术手段进行保护,日常也在执行开箱验视的寄递安全操作。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庞大市场,中国有中国的国民素质现状。法治还在路上,监管难以一蹴而就,不足以遏制个人身份信息大量泄露的势头。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除了商业性的泄露外,有相当一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从公权机关与公共服务部门不胫而走。因此,保护个人身份信息,公共部门要强化防范意识与责任意识,自觉守法执法,采取技术手段管控个人信息的泄露。

  还要看到,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从中非法牟利,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给不良动机者可乘之机。微信聊天、投票、拼购,以及种种穿着公益马甲的问卷调查,不经意间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有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甚至有的个人信息就是公民的家人、亲友、同事以及合作伙伴泄露出去的。公民一旦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不能因为未造成损失就息事宁人,而是要“小题大作”、锱铢必较,勇敢地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数的机械设备预示着,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密室中的低语,将会如同在屋顶大声宣告一般。”100年多前美国人布兰代斯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甚至连编故事的电视剧也曝光了个人信息,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不安全感。保护个人身份信息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从国民素质、法律规制、技术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才可能真正做到釜底抽薪。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