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被严处 重申官员公共责任

2016年04月22日 07:53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蒋璟璟

  “月入7000元,几个月才去单位一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近日,网曝一名女网友与自称陕西黄陵县安监局职工梁海宁的聊天记录。目前,涉事职工已受到记大过处分。该县安监局出示的两份工资表显示:2016年1月、2月梁海宁最终实发工资均为四千多元。(4月21日《华商报》)

  谁曾想,公职人员随口一说的吹嘘之语,竟能引发连串的轩然大波。虽然及时查证澄清了事实,当事人梁海宁也受到了相应惩戒,然而整个事件的余波显然还未散去。当初梁海宁信口雌黄的一番言辞,最恶劣之处就在于以“内部人”的姿态现身说法,从而给人一种有鼻子有眼的可信观感。可见,官员在私人交际时口不择言,所败坏的终究还是公共权力体系的声誉。

  梁海宁的大话之所以引爆舆论,实在是因为其呼应了民间关于庸官懒官以及“吃空饷”的天然想象。再加之有“女网友”、“聊天记录”等关键信息,更是大大刺激了网友围观的热情。这种“围观”,既是对个案的关注、对个体的声讨,也是一种社会情绪的伺机宣泄。梁的言论在不经意之间放大了公众由来已久的“不信任心理”,也同时唤醒了公众监督权力的使命感。尽管最终证明其所言不实,但由此所触发的民意反弹,终究是真实的。

  梁的妄言已被证伪,并不意味着舆论此前的关注就毫无意义。重新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很难将之定义为“乌龙”或“误伤”,还是应该将之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公共监督过程。其中有爆料、有追问,有查证、有释疑,有惩戒、有反思,凡此种种,都让公众意识到自己的“参与”终究是有价值、有收获的。而官方公布的处罚方案,则再一次提醒公职人员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因为吹牛被记大过,合理吗?如果考虑到其带来的恶劣影响,如果考虑到其牺牲职业声誉来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做派,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处罚并无不妥。要知道,公职人员的个人言论也非小事,公众很容易把它与整个公权体系挂钩起来。在个人形象与职业群像深度捆绑、个人言行与职业伦理高度关联的背景下,官员实在没有胡言乱语的权利。不拿自己的公职身份开玩笑,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和尴尬。

  当然,仍需追问的是,所谓“月入7000元,很少上班”之说,是否全然就是吹嘘之词呢?虽然前者已通过晒工资条证伪,后者却无明确的考勤数据反驳。如此这般,仍难免给人留下空间遐想。开出罚单是一回事,呈现真相则是另一回事。口无遮拦的梁海宁,是否当真只是如此?还需多加说明才是。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