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河豚”须防监管漏洞

2016年04月21日 15:21   来源:燕赵晚报   杨朝清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起河鲀(俗称河豚),人们又爱又恨,既迷恋它的美味,又害怕它的剧毒,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拼死吃河鲀”的代表。近日,中国渔业协会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透露,我国将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的生产经营。消息一出,引发社会热议。(4月20日《海峡都市报》)

  “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法国美食家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中的这句话,被许多“中国式吃货”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些对河豚垂涎三尺却又望而生畏的食客来说,“解禁河豚”或许是一个好消息。在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发展中大国里,喜欢吃、讲究吃,依然是大多数人共同的爱好。

  在所有的爱好里,吃是最没有门槛的,对美食的热爱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河豚一旦成为“舌尖上的新宠”,必然会给养殖机构、加工企业和餐饮商家带来新的“利益蛋糕”;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倘若河豚能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品味美食又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

  “解禁河豚”并非全面放开,而是戴上了“紧箍”。 “有条件放开”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有三条:禁止销售野生河豚、禁止销售养殖河豚活鱼、禁止销售未经加工的养殖河豚整鱼。一方面,养殖河豚基地需要进行备案与资质审核,不能“想养就养”;另一方面,养殖活鱼不能直接销售,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加工企业按照一定步骤加工处理,包装后还要明确标识和可追溯,才能进入国内市场流动。只有从风险防范的角度严把“质量安全观”,河豚才能流入餐桌。

  打消老百姓对河豚的安全焦虑,除了需要对养殖机构、加工企业进行规范,也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在广州市有两兄弟,从市场买来混有河豚的“杂鱼”煲汤喝,两人都被毒倒,一人还进了重症监护病房——老百姓难以区分哪些河豚有毒哪些河豚没毒,一旦河豚成为市场监管的“漏网之鱼”,后果不堪设想。

  端上餐桌的河豚要想让人放心食用,离不开环环相扣的底线坚守;倘若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出现漏洞,“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捍卫。如果不能够建构一道周密的防护网,河豚再美味,也很少有消费者敢于“拼命吃河豚”。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富的当下,老百姓并不缺乏消费河豚的热情。倘若“有条件放开”的河豚能够确保食品安全,吃货们又何尝不想大快朵颐?这一切,既需要市场监管的伸展,也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食以安为先”的价值追求。当多方形成合力,“舌尖上的河豚”才会成为不可辜负的美味。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