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拉美中等收入“馅饼”缘何变“陷阱”

2016年04月20日 10:58   来源:环球时报   

  巴西国会启动弹劾总统罗塞夫的程序,4月18日众议院以超过2/3多数通过了议案。巴西“铁娘子”的命运接下来要看5月份的参议院是否多数议员支持审议,以及参议院第二轮投票表决能超过2/3。。一度被认为最有希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泥沼的巴西,却在过去6个季度遭遇负增长,短短数年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放到更大范围来看,拉美是较早进入中等收入的地区,也是跌入“陷阱”难以自拔的典型地区,其教训深刻,值得警示。

  首先,政党沉湎于“选票政治”,无心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 拉美迟迟未能跨越“陷阱”,主因是经济结构未能及时转型与升级。对此,执政党心知肚明,但很少有政党愿意对既有经济结构大动干戈。究其原因,拉美左右力量博弈激烈,执政党为保位成功,政策措施大多着眼于笼络选民,即使出台一些变革措施,也是应对困局的权宜之计。

  在“选票政治”的牵扯下,执政党难以进行中长期经济结构系统性变革工程,不愿触动“资源魔咒”,遑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不久前,笔者与一位拉美记者讨论时谈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该记者表示,拉美政权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左右翼都不愿干那种“前任种苗,后任收果”的事情,而中国稳定的政权机制有利于实施跨越陷阱的宏大战略。

  其次,中等收入群体未能成为消费生力军,“三驾马车”动力均不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并不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占据社会主体,有的拉美国家人均GDP达到中等水平主要是靠规模迅速扩大的富裕阶层财富“被平均”的效应。由于未能造就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加之富裕阶层的私人消费空间早已饱和,消费未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投资更是长期不足,未能成为拉动经济的“头架马车”,加之近来出口下降,一些曾被看好能率先走出陷阱的国家始终未能如愿。

  第三, 奉行“城市化等同于现代化”观念,城市贫困化和边缘化相伴而生。一些拉美国家盲目追求“大城市化”,导致一些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加,且全国过半人口集中在首都。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住房等配套措施,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和流浪人口。贫民窟的肮脏破败和富人区的骄奢华贵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处于一分为二的对立状态。

  同时,由于城市无节制地发展,政府被迫扩大城市的投资与建设,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相应减少,进一步促使民众无节制地涌入城市,结果,城市建设陷入“越扩越大,越大越乱,越乱越穷”的恶性循环状态。

  第四,“街头政治”泛滥,社会运动缺乏管控。由于经济低迷,社会矛盾加剧。执政党与反对党均利用“街头政治”谋求一己私利,导致抗议、示威活动泛滥,社会运动高涨成为拉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社会现象。政府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放任社会运动的发展,许多本可以在萌芽状态加以引导的学运和罢工动辄升级为全国性骚乱。社会运动频发导致政府疲于应对,无暇对国家未来发展进行系统性设计与变革。

  “中等收入”本为一张诱人的“馅饼”,如今却成为令人生畏的“陷阱”。中国跨越此陷阱,既需要信心,更需要“中国智慧”。倘若五年后中国能成功跨越,则又一传奇式“中国故事”将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