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和情感主持人、心理咨询师青音在北京做了一场“柔软对话·公益力量”的对话。李开复认为,对于名声的追求其实是心灵的枷锁。通过自己的经历,他建议: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学会坦诚和信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健康、快乐比名利更重要。(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李开复有一本励志书叫《做最好的自己》,经历一场生死劫难后,他的新著《向死而生》,引导人们对《做最好的自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知。对于年轻人,如果说李开复生病之前是事业的导航,那么,后来的故事,就是一次价值觉醒与升华的分享。
“‘最大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从来没有怀疑过的人生信念。“这样太危险了”,星云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李开复不再唯美,产生了新的人生信念——“做最真实的自己”。真实冠“最”,疑似另一种完美。本次论坛,“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但愿是李开复的用心之说。
其实,“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客观存在。就看你敢不敢面对,愿不愿示人。当李开复以青年导师君临天下时,“每天会搜5次以上自己的名字(查看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即时名望)。在微博盛行时,会转发称赞自己的微博、解释批评自己的微博。”如果李开复当时多一些“裸示”,粉丝们肯定会少几分虔诚与狂热,他自己也会少一些泡沫名誉的背负。这种互惠似的“互害”,最终以李开复一场承担不起的生命危机而归于常态。
化解盛名之下的困境,晚清重臣曾国蕃是不可多得的榜样。他攻下天京自剪羽冀,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晚节,而且保全了家庭、同僚和湘军的安全。这不是他一时清醒,早在34岁那年,他从《易经》中悟出一个大道理,即有缺才是常态。生命最好的状态并非花好月圆,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把自己的房子取名“求缺斋”,从此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完。靠着求缺,他越过了人生无数激流险滩,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也能从容着陆,没有重复历朝历代功高震主的悲剧。
曾国蕃求缺不是矫情与做作,他曾经至少有八大毛病,包括偏激、浮躁、虚伪、自负、好名、好色、吸大烟、没恒心等等。可是他敢于写在日记本上,日复一日地与自己作战,尤其不让胜利冲昏头脑,立下“死誓”——“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终成“中国最后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
真理简单而残酷。曾国蕃的求缺是未雨绸缪,李开复以生命历险为代价,越过一段“美丽”的弯路,给人许多启发。清明节祭扫先人,我在为“请亡者在天国自己过好,再来保佑子孙”而自我陶醉,而有一个作者对亡父说出了自己埋藏心底的负疚与愧悔。包括自己有很长的假期,却只用很短的一段时间陪伴病重的父亲;包括父亲住院病危时,自己像逃难一样地奔向回单位的机场;包括自己从来没有牵过父亲的手。这篇《清明,请将忏悔述说》,是在已经没有法律、道德追究和亲情压力的前提下,一场良心的自我谴责,是无情的自我解剖。
忏悔让自己丑陋,却让灵魂干净;粉饰让自己光鲜,会让人格萎缩。直面渺小的存在,胜过伟大的空虚;接受真实的生活,终究不会辜负我们的初心。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