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感喟那些厚重的 武汉记忆

2016年04月08日 07:39   来源:长江日报   肖畅

  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已启动前期设计、选址工作,这件事引起市民热议,上百人在本报官微留言评论,各网站的转载及评论不计其数。

  21.6公里的铁轨,搬迁动议的这一刻,撬动起太多武汉人的情感记忆。无数记忆汇流成河,流往上世纪50年代,那是共和国武汉钢铁工业的黄金时代,火车川流不息,工厂机器轰鸣,国家工业重器密集扎堆于此,书写了这座城市的一段辉煌历史。

  记忆往往是选择的结果,时间并不会自然累聚为历史,人的情怀总是播撒在那些具有象征、决定意味的对象上,譬如这段铁轨。正如当年武汉人感叹“六渡桥”的拆除,感慨曾经岁月远去,那正是因为:始建于1985年的这座桥,颠覆了当年人们交通出行的感受,奠定了中山大道以及“繁华”的经典印象——六渡桥并不只是有年龄积累的建筑而已,它可谓上世纪80年代汉口商业风貌的建筑凝固。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太多武汉人的人生,围绕铁轨、工厂展开着自己的“大院故事”。武锅、武钢,这些企业坐落武汉,却也是国家屋脊,规模巨大,某种意义上,它们构成了广袤的生活地带,主导了一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布局,更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一段铁轨,被记忆的不止是路边的花花草草,看火车,跨铁路,一段段人生碎片的背后,仿佛能听到这座城市的钢铁巨响,那是决定记忆底色的时代背景,是记忆的情怀之所在,诗意之所出。

  穿过50年代的钢铁气息,走过80年代的汉口商业风貌,这座城市的风格在快速刷新。城市在变,变化太大。这种变化,不能用计量的办法评述,不是铺设了多少桥梁,增添了多少马路——变化是城市形态的更新,是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变化之中,那些承载了重要记忆的铁轨、建筑告别了我们,确实令人惋惜。变化之中,也有新的工程、建筑陆续拔地而起,它们将重筑新的武汉记忆,刻画新时代的经典印象。

  一切记忆、情感都是宝贵的。武汉人对自己城市的情感,正是在那些经典陈迹搬迁、拆除之时,也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的时刻,见证这座城市一次次迎来重要历史瞬间,人之心中便随之释放强烈的言说渴望。有人盼望搬迁早日开工,希望周边有全新的环境;有人放眼城市通盘规划远景,看到铁路之于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有人说要赶紧去拍照留念,“装装文艺”。很难用赞成、反对的二元方法,区分市民的态度,情感都是强烈的,强烈程度是一致的,其中见证人对城市的情感投射。

  城市没有一成不变的历史见证,但城市的巨大发展变迁往往激荡浓烈的情感,这些情感跟随城市发展着、酝酿着,终有一日会让我们收获伟大的城市书写。如同奥尔罕·帕穆克之书写伊斯坦布尔,博尔赫斯之书写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光的鳞甲在城市屋脊上覆盖而又脱落,历史与未来总在激烈相撞,并驱使着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投放更多记忆与想象,最终浇灌出深邃的思想。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