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研究滑雪和粉笔灰,广州市第六中学两个团队分别获得了“2015年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和铜奖。据悉,获得金奖和铜奖的两个团队的队长贾粤、郭见微获得清华大学达一本线即可录取以及降60分录取的资格。
报道中称,这是“丘成桐科学奖”创立以来,广东队伍首次获得全球唯一金奖。广州市六中的两个团队能够在强手如云的世界级竞赛中脱颖而出,值得点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突破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骄傲,更是广州和广东的骄傲。未来中国的“乔布斯”“盖茨”或许就蕴藏这群青少年当中,未来中国的科研创新生力军也正系于此。
这些天才少年们是如何炼成的?两位队长说,自己不爱刷题,也不是学霸,考试成绩波动也比较大。可见,单论做题考试,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报道中提到,一个是采取“放养式”,另一个则成长于学者家庭。两者共通点是尊重孩子的兴趣。
从他们俩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这么出色,先看看“别人家的家长”是怎么做的。这除了给广大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外,更应当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反思。能不能进一步从制度设计上、在学校教育中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毕竟,单纯依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学历、精力、认识参差不齐,各有各的教育方式,唯有从学校教育入手,更有望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到今天出现了一些成效,比如中小学生减负、综合素质纳入高考评价、自主招生逐步成熟、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取消升学考试等。但与家长的期待和社会的发展相比,素质教育的脚步还需进一步加快。大多数孩子仍然在补习班中“书山题海”着,只因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人才选拔机制中占的参考比重还不够大。所以,即便有贾粤、郭见微这样的案例在前,也很容易被家长们列为不具普遍性意义的“别人家的孩子”,至于自己家的孩子,还是走“刷题补习考高分”的大众化路线。归根结底,唯有让综合素质评价的覆盖范围更广,单纯读死书考高分不再是升学唯一的硬杠杠,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大胆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