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颇受人们关注。“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一再被提及。日前公布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章第十一条亦提出,要“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数字阅读的讨论。(3月15日 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国家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等都需要人们通过读有所得来不断推进。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益处时明确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所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为此,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全民阅读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2016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到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实现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
然而,现实却是,拥有古老而悠久的文明史、光辉而灿烂的文化底蕴的中国,却正在与全民阅读这一战略目标渐行渐远。权威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韩国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62本。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盛行,而这种阅读方式只是一种快餐式的“浅阅读”,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当浅层化、碎片化、功利性阅读占据主导,尽管阅读量可能在增加,但阅读氛围却在日渐浅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书中的要义。
那么,在数字化风潮之下,在电视、电脑、手机的大、中、小屏的冲击下,阅读的“深”与“浅”真的只能决然对立吗?如何让阅读变得“深”起来?我们必须清楚,纵然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人们对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但对纸质图书和资源的需求始终存在,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建设书香社会、实现全民阅读任务迫切,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服务主体,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营造氛围。既要守望传统、做好公共图书馆服务,重点加强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空间,又要与时俱进、拓展服务理念,大力发展电子图书借阅机之类的数字图书馆,多措并举让“书香”真正流动起来,让图书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确保“哪里有阅读的需求,就要把书籍和服务送到哪里”,满足公众对阅读的多元需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民众有自觉主动读书的欲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