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企业“走出去” 不能只盯着钱

2016年03月11日 07: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挣钱!这是对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追求的就应该是利润最大化。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走出去”也不能眼睛里只盯着钱,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波折,有时就和太看重钱有一定关系。

  之所以有如此感触,是日前在与新兴际华董事长刘明忠聊天时,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们新兴际华现在要在印尼建一个镍铁项目,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同时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就是总书记讲的共享发展,你发展了,当地的老百姓也要得到实惠,这样你才能长久。”

  就是这个道理:你赚钱,他们也得实惠,这就是共赢。中国企业当然要赚钱,但在盈利的同时,也必须确保当事国同样获得收益,这不仅仅是指这些国家的中央政府,更包括中国企业所在的周边社区和民众。而能搞定当地政府却搞不定当地民众,正是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有时就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前几年,在非洲某国,部分中国企业形象不佳,这当然与当地政客的炒作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了选票,这些政客擅长于制造紧张气氛,一些中国企业则很不幸地成为了替罪羊,被指责为“掠夺财富”。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些中国企业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只专注于赚钱,而且是赚快钱;中国工人封闭式生活,与当地社区没有任何沟通,也难免会让对方产生疑虑;尤其是一些中方管理人员不通当地语言,不了解当地文化,往往一个很小的事件最终却酿成悲剧。

  立场不同,往往看法就不同。比如,一些中国企业还在海外开辟菜园,供给中国工人食用。我们似乎觉得天经地义,多余部分还能外卖到市场,丰富当地人的餐桌。但对当地民众来说,他们本来还想卖菜给中国工人赚上一笔,但你们中国人种的菜好吃,还卖到我们市场来,这不是在剥夺我们的生意吗?如果是雇用当地人种菜,情况还稍好一些,好歹提供了就业岗位;如果完全是中国人种中国人卖,难免不会产生疙瘩。

  随着“走出去”经验的增加,一些中国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共赢的重要性。中石油在秘鲁就做得比较好,该公司在进行石油开发的同时,还腾出手来帮助当地办学校、开诊所、修道路,使当地人得到了切实的实惠。其中有一位中石油员工个人出钱资助了一名叫辛迪亚的贫穷女孩子上大学,这位女孩子最后还被特招进入中石油工作。此事后来不胫而走,让当地社会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刮目相看,也为中国企业在当地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实,企业积极介入公益活动,企业家在当地高调从事慈善的行为,很多来华的外资企业和外国人都曾做过。而仅仅只是小额的支出和情感的沟通,得到的却是非常正面的公司形象。因此,这一做法如今已被很多企业所采用,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要赢得当地人的尊重而不是反感,还需要有付出的诚意而不是敷衍,确确实实是为当地民众做好事,而不是逢年过节赠送个礼品、举行个宴会,还一定要拍个照的走秀,更不是笼络当地领袖、乃至采取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不然,即使赢得了当地人表面的赞扬,也肯定赢不了人家的心,有时还弄巧成拙,败坏形象。

  随着“一带一路”畅想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大踏步走向海外,中国企业要赚钱当然不假,但同时不能眼里只有钱。只有融入当地社会,和当地人真正打成一片,才不惧当地的风云变幻,还提升了中国、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形象,为拓展更大业务、赚更多钱创造了条件。当然,这种共赢理念,也不应该仅仅只落实在国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