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拿什么填平婚姻挤压产生的断层?

2016年02月25日 07:52   来源:红网   段春荣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教授等人根据几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1980到2010年这30年间,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随着这一代人正不断进入适婚年龄,失衡后果逐渐显现,从2010年开始,中国将经历长达几十年的“男性婚姻挤压”。该团队对300多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显示,每村平均大龄未婚男性达9.03人。其中,近80%的大龄未婚男性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他们的失婚不是身体原因造成,属于被迫失婚”。(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几天前,一则“山东66岁老人自办‘活人出殡’,检验亲友真心”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身高只有1.4米左右单身无后老人,为了这场“试金石”般的“活人出殡”,老人花了1.6万元为自己举行葬礼,自导自演了如此一出闹剧。

  这是一个单身老汉的孤独“绝唱”,闹剧过后不免让人感觉到心酸。与李树茁教授的研究结论相比较,张德样老人显然不属于被迫失婚者的行列。一个因身体残疾孤独终身的老人心境尚且如此昏暗,对来自亲友的真心关心是那么渴望而又怀疑,可想那些身体健壮的单身汉们内心世界又该是何等的悲催与凄清。

  “被迫失婚”是男女比例失衡的产物。因为男多女少,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理论上来说就会有3600万“被迫失婚者”出现。因为婚姻往往与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婚姻挤压”与“被迫失婚”现象也就更多的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

  出于对“婚姻挤压”现象的本能适应,农村社会早婚现象回潮,用提早找对象、提早结婚来降低成为“被迫失婚者”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了在婚姻挤压的形势之下,一边是早婚潮涌动,一边是大龄青年“岿然不动”,不断地加剧着农村婚姻挤压走向极端化,一些大龄失婚者的婚姻圈变得越来越狭小,甚至被封闭,可能注定终身娶不到媳妇,孤老终身。

  因贫被迫失婚,对于大龄青年而言,是一种结构性的剥夺,早婚潮的出现将让这种结构性剥夺更加绝对。同时,与这种结构性剥夺共存的是生活里随时面临的压力与危机:旁人冷嘲热讽、异眼相看,对未来的养老送终的担忧,随时有可能面临着的骗婚,以及走向道德堕落的风险,让原本就受挫的心雪上加霜,对婚姻的期待值与婚恋自信更加降低。

  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需要填平的因挤压而产生的断层。

  对于结构性剥夺,这是社会生育环境、生育政策、贫富差距等综合导致的,政府和社会应当来承担填平因比例失衡导致的挤压断层的责任。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心理失衡与出现扭曲,避免失婚青年成为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制造者,加大对骗婚、拐卖人口、嫖娼等现象的打击力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加大宣传力度,抓好生育观念纠偏,避免未来重蹈覆辙。通过精准扶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改善生活困境。通过政策扶持,增强他们自主致富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封闭的婚姻圈子,增强其“脱单”的机会。对于一些已无婚姻可能的中老年男子,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探索完善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向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提供必要的晚年服务。

  不过,结构性失衡造成的挤压现象无论再怎么使劲填平,就社会总体而言,总归会有一定数量的被迫失婚者出现。但是,起码填平这种断层的努力能让集中挤压现象得到缓解,让每一个“被迫失婚者”拥有了更多获得婚姻的机会和改变窘境追求幸福的可能,我想,这也应当包含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拥有更多获得感的意义上吧。此外,这种努力也会让农村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让男女比例逐渐回归到一个平衡的点上,让断层终有一天能够被扭转过来的观念与根本改观的乡村面貌逐步填平。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