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访问美国 中美应扣好亚太共处这“第一粒扣子”

2016年02月23日 07:24   来源:解放日报   陆忠伟

  中国外长王毅今起访问美国,此访是中国外长今年首次访美。就在上月,美国国务卿克里也曾到访中国,成为其亚洲之行的重头戏,抑或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规定动作。

  放眼亚太,正值百年不遇的战略格局交替:中国国家利益向太平洋拓展,美国加大战略关注及军力投入,两国战略摩擦激化,东海、南海、黄海、台海,四海联动,风高浪急。令人产生狭路相逢、冲突难免的安全困惑。

  看南海,中国在主权范围内填海造地,旨在防御,但招致美军舰机“误闯”、“误入”;望东海,美日联手强化“第一岛链”,部署先进雷达和防空、反舰导弹;说台海,奥巴马政府宣布高达18.31亿美元的对台军售; 观黄海,朝鲜再次核试挑战全球安全,美力压中国随之起舞,实施强硬制裁。

  美国咄咄逼人的系列动作致使中外战略界心生警觉,疑问颇多:中美关系何以如此多“礁”,引无数“凯南”竞折腰?中美会否在亚太陷入“战略摊牌”的“一里塚”?中美能否在对朝制裁问题上拿出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显然,疑问随“拐点”思维而生,即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到了“临界点”。

  固然,现阶段的中美关系,呈现大、深、远的利益交融格局与疑、难、杂的点线摩擦叠加的特征,确实很难处理。但如果只见一域,不谋全局,重其一“点”,不计其面,仅此战略研判之一“拐”,就将导致政策、措施、行动跟着“拐”,必与两国总体关系稳定不符,与互利合作大局相悖。

  每一阶段都有核心事务要着力解决。当下,在亚太区域,中美关系磕磕绊绊,迈不开大步。此乃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或阶段的“段情”。可以肯定,对话过程漫长,讨价还价艰难,对这组关系发展的渐进、累积过程,要做好走长路、走弯路的思想准备。

  失者容易得者难,勿因战略误判而折腾。这是中国外交巧实力、大智慧。战略决策,靠的是长远眼光;庙堂策论,靠的是格局见地;化解分歧,靠的是加强对话。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修成正果。中国处理中美难点问题,始终坚持政治解决方向,致力于坦率沟通,引导、推动中美关系克服一个又一个矛盾,起伏中求稳,颠簸中前行,运动中成熟。

  万目不张举其纲。中美“亚太共处之道”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第一粒扣子”。改善亚太安全环境,看似是中美关系的外部因素,实则更是其合作内在动力。为此,两国战略界应“去小智而大智明”,寻找新的利益契合点、增长点,使之成为中美加强协调和配合的合作社,而非互相抵牾的角斗场。

  聚焦对朝制裁问题,中美地缘政治、外交哲学、战略背景不同,出发点不一,因而力度不匀。中国战略界思路清晰、态度明确:强硬制裁、一举两失,非万全之计;之所以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亦仅在于“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无所得”,而非为制裁而制裁。小道必有可观,致远恐泥。最终实现半岛稳定、无核,还需六方共同努力。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应是其“大”之内涵。展望2016年,中美围绕核安全峰会、杭州G20峰会、秘鲁APEC会议,势将加强协调与合作,推动更多“小”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