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扶持报刊亭这个“文化载体”

2016年02月23日 07:22   来源:广州日报   厂佳

  对于现在很多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校园里看到报刊亭可以说是奢望,甚至在学校里根本找不到卖报纸和杂志的地方。2016年初,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针对校园报刊亭相关问题进行调查,82.24%的受访者认为校园里应该有报刊亭。(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曾经报刊亭是高校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来来往往的老师学生翻阅最新的报刊杂志,选购心水的,带走品读珍藏。而时过境迁,这一文化设施逐渐没落了。这种局面是由多重原因导致的。一方面,网络阅读方兴未艾,手机阅读、电子书等成为民众阅读的新宠,免费快捷的特点迅速笼络一批读者,传统的纸质阅读人群流失;另一方面,租金、人工等上涨,光靠卖书卖报的收入不足以支撑高昂的支出。久而久之,高校报刊亭被小卖部、眼镜店、糖水店等取而代之,成了前辈们的一个记忆符号。

  然而,必须看到,一个报刊亭为高校带来的意义,绝不只是文化贩卖场所。正如之前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交的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所说的,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应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高校报刊亭亦是。对于高校报刊亭,它至少包含两重意义:

  其一,它是传统阅读的捍卫者,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浅显化的特征,刷屏式阅读虽然能获取不少资讯类信息,但深度阅读、甚至思辨性强的阅读则鞭长莫及,长期阅读也更容易让人疲惫。报纸杂志等作为纸质出版物,信息更权威,更容易培养人的思辨能力。报刊亭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它让纸质阅读触手可及,不用当心僧多粥少的图书馆借不到读物,看到心水的文字甚至可以收藏留念,要是没了报刊亭,这些简单的诉求如何达成?

  其二,它能带动一种读书风气,是一处文化景观。曾经,报刊亭前人头涌动,大家争着看最新一期报纸杂志的头版。高校学子往往都“身在校园,胸怀天下”,报刊亭为大家打开眺望世界的一扇窗口,熙熙攘攘的读报队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莘莘学子,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读书风气。那些围绕在报刊亭边的读报人是校园里一道文化景观。要是没了这个文化设施,举目四望都是刷手机的学生,高校的文化风气岂不逊色很多?

  总的来说,日渐走远的高校报刊亭,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也是传统阅读的失守,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高校作为思想最自由、文化最活跃的场所,应该努力守护这些文化消费场所,不该任由市场之手、网络冲击消解校园的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培育以报刊亭为载体的文化景观,尤有必要。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