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习”公仆意识 方显为官本色

2016年02月19日 14:57   来源:未来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出身老一代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公仆情结”尤其令人动容。2000年出版的第7期《中华儿女》杂志就曾刊登了一篇对习近平的专访文章,当时习近平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2007年习近平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其在履新感言中也表示要“当好学生,当好公仆,带好队伍”。2012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又强调“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一滴水映见太阳,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有着一种鲜明的“公仆情结”。在给父亲习仲勋的祝寿信中,习近平就曾深情地写道:“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之江新语》中,习近平也清楚地阐释了“公仆”二字分量:“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就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过知青,后来也曾多次回顾插队经历:“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早年的实践和情感,都凝成牢固的“公仆情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对“公仆”二字的践行方面,习近平也堪称表率。1982年春,习近平就曾自动放弃在中央军委的机关工作,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骑自行车深入民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稍后在福州,习近平还曾力倡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轨迹,“公仆情结”尽皆融贯其中。习近平就曾用“三个不能”表明共产党人心迹:“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都最大限度凝聚了民族复兴动力。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中国梦”说到底,还是人民的梦。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习近平已经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公仆情怀。这桩桩件件既诠释了“人民的勤务员”内涵,也推动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向推进。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必须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在“公仆情结”指引下,2015年党和政府就把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的价值,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企业养老金连年上涨,就业问题、攻坚脱贫难题明显改善,已经织就了世界最大的养老、医疗、教育三张“全民保障网”,使得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年初习近平在江西调研时对贫困群众还曾说道:“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再往前看,在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公仆情结”牵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全面依法治国顺利开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砥砺人心的“中国梦”正在神州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民族复兴已经更有底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回顾往昔点点滴滴,习近平总书记的“公仆情结”动容动心动人。这种“公仆情结”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助力,能够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好风气。当前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党员干部就应从习近平“公仆情结”里汲取营养,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让民众享受更多红利。(杨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