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极寒天气的解释需要时间验证

2016年01月26日 10:58   来源:中国网   张田勘

  195个国家的代表刚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达成有史以来第一份全球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落实了各个国家对全球变暖采取的减排任务,随后的一个月,全球就陷入极端寒冷天气。中国有295个气象站出现极端低值,霸王级寒潮席卷全国24个省份,全球则进入速冻模式,北美、欧洲、东南亚等部分地区迎来强烈的寒潮。

  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看起来很矛盾,也似乎是在全球变暖之说打脸。为此,专家纷纷出来答疑解惑。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是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并不影响全球变暖的趋势,二是正是全球变暖才导致了极寒天气。

  对于第一种观点,公众可能比较好理解。全球变暖指的是常年的平均气温变暖,在冬季出现一段时间的极寒天气并不会改变大部分时间或平均气温升高的事实。英国气象部门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以1960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7摄氏度,2015年上升0.75摄氏度,而2016年预计将上升0.84摄氏度。至于中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比全球平均升温略高。

  不过,公众还是会进一步质疑,既然极寒天气是局部现象,为何全球在这个时段都出现了普遍的极寒天气。而且,从近几年的历史来看,都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冬季全球出现了极寒天气,如从2012到2016年。为此,研究人员也从专业角度做了解释。当然,这样的解释就恐怕难以让公众完全明白了。

  比如,中国研究人员提出了两个学术术语来解释极寒天气,一是极地漩涡,一是高空急流。极地漩涡是一种持续并大规模存在的寒冷气旋,介于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部。地球南北两极的地磁将来自宇宙的冷气阻挡在地球之外,但同时使南北两个地极上空形成极地漩涡。原先始终存在于两极的极地漩涡相对稳定,但全球变暖后,由原有的稳定转趋活跃,有可能出现小涡旋,北极极地漩涡产生的小涡旋往南偏移,就会造成某一个区域被“速冻”。

  高空急流是东西走向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存在于对流层顶和平流层。高空急流受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差推动,由西向东环流,温差越大速度越快,气流路径会越趋于直线,相反温差越小气流速度会越慢,路线则会呈现波浪形。北极一旦升温,会使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温差减小,高空急流的波浪就会变大,振幅两头波及的区域就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这两种解释也把极寒天气的产生归因于全球变暖。公众信不信呢,姑且认可吧!因为听得有点迷迷糊糊。不过,持这种观点的并非只有中国研究人员,美国研究人员也以相似的理由来解释他们那里的极寒天气。

  超强暴风雪“乔纳斯”1月23日继续席卷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其中首都华盛顿的降雪量被认为有进入历史前五名的可能,甚至有可能超过1922年1月71厘米的最大降雪记录。美国气象专家的解释是,此次暴风雪因为有两个低气压系统碰撞造成。

  一个在太平洋上形成的低压系统从美国西部登陆东进进入得克萨斯州,从这里吸纳大量墨西哥湾的温暖水汽后北移,然后于22日下午进入美国东部地区。其次,在加拿大与格陵兰岛之间形成的另一个低压系统向西南前进,将冷空气带入美国东北部。两者相遇,便形成了此次持续超过30小时的大范围暴风雪。

  不过,美国气象专家只是认为,全球变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此次暴风雪的威力。今年美国东海岸大西洋海域一些区域的水温比平均水平要高出3摄氏度,这导致大气中水汽增多,进而造成降雪增多。通俗地说,大西洋表面水温异常暖和,靠近东海岸弗吉尼亚州一带的表面水温高达20多摄氏度,当北极寒流在全球变暖趋下频繁南下,造成极冷和极热的对撞,就造成了美国的“怪物级”暴风雪。

  稍稍回顾,人们也许记得,2012年2月上旬,欧洲发生极寒天气,导致超过400人死亡。气象专家也出面解释,是北极涛动造成的。北极涛动是指通常北极地区为高空强低压控制,相应的冷空气会收缩在北极附近地区,形成了北极气温低而中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反之,当北极地区高空为高压控制时,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就会受挤压向南爆发,在冷气团经过的地区,会出现强烈的降温和寒潮天气。不过,专业人员也承认,还不能充分解释极寒天气为何发生。

  不过,对于全球变暖并因此而造成了极寒天气,也有一些科学家持不同意见,他们于1993年成立了一个针锋相对的组织,并在2007年正式命名为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小组(NIPCC),提出全球并没有变暖,地球气温有自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其中,一些研究人员还以已故中国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结果来反驳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竺可桢生前发表的两篇论文说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自身规律,而不是在变暖。一是发表于1961年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二是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前一论文依据北冰洋海水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文献资料记载的地理现象,证明20世纪气候逐渐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世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17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一致。因此,20世纪的气候逐渐变暖和历史上地球气候的冷暖交替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在起作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前,人类根本就没有排放二氧化碳,但地球照样有冷暖交替,人口因素在气候变迁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竺可桢提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竺可桢的后一论文则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典籍和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得出了数千年里中国气候并没有一直变暖,也没有一直变冷的结论。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是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这些变化根本无涉二氧化碳。

  显然,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地域或全球为纵坐标,在全球是否变暖的论证上,还需要把这个坐标系拉长拉宽拉大,才可以得出较为符合长远历史下的气候真相的结论。这么做并非是要否定环保和减排,而是需要探讨真相和规律,最终才能遵循规律和利用规律,更有效地保护地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留住高温天的一抹清凉    2016年06月22日
  • ·人努力,天帮忙:APEC蓝    2014年11月06日
  • ·菜价涨幅达55% 不能只怪天气    2013年01月09日
  • ·天气太热 能否给电动车加伞    2015年07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