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造强国需要建设新兴工业集聚区

2016年01月20日 07:13   来源:光明日报   李金华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优化制造业结构,提高制造业效率,打造系列国际顶级品牌,实现前沿技术和复杂产品系统中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同时,还必须建设系列新兴工业集聚区。

  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曾提出过著名的工业区位论:当生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时,生产成本会由此而降低;集聚状态下的成本指数比工业完全分散状态下的成本指数低;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故而产业集聚是一种优势或是一种廉价的生产。工业区位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对工业发展实践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全球工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诸多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创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传统工业区以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为代表。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工业区位于美国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含俄亥俄、威斯康星、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宾夕法尼亚等6个州的部分地区。五大湖工业区农业发达,煤、铁矿资源丰富,集聚了美国大部分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著名的“制造业带”,也是美国的城市化中心、会展中心和汽车研发中心。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以采煤起家,并借助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继而引致钢铁、化学、电力、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的发展。鲁尔工业区创造的财富成为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但是,以五大湖、鲁尔工业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均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一度衰败,后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才得以走出困境。传统工业区的经验教训,催生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工业集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兴起,一些新兴工业区应运而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工业区、意大利普拉托工业区、日本的九州岛工业区、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区等。有别于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多由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并以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体,集聚资源迅速、环境影响小、效率高、成长快,对本国经济和全球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建设新兴工业集聚区,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地域产业优势。我国西北有以机电装备、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业,有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材料、微电子等为主导的制造基地;西南地区有以硅材料、核电装备为主的制造业;长江中上游地区有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为主的制造业。应当依据区位理论,综合考量产业半径、终端市场、运输条件及原材料等成本要素,以政策为导向,引导生产资源向优势区域聚集,促成制造基地演变成新兴工业区。要递次推进,错落布局,逐步建成分布合理的制造业新兴工业区群。

  建设新兴工业集聚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环保节能的轻型制造业。新兴工业区之所以“新”,重要的特征是产业技术先进、资本人才密集、能耗低。如美国的硅谷,早先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起家,以后又有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加盟,现已发展成以微电子技术、宇航、生物工程为主的工业区,是世界最著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我国建设新兴工业集聚区,也应重点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好的产业,动态优化区内的产业结构。

  建设新兴工业区,要依托科研院校,以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应注重吸纳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转型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便于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同时,要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促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企业创新能力,保持新兴工业区的竞争优势。

  建设新兴工业区,要加快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工业区便捷畅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实现产业资源、生产要素和商品在新兴工业区内、区际以及面向全球的高效流动与交换;要通过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实现新兴工业区物流系统的全线接驳;要设计最佳运输路径和运输方式,以最低费用和最小风险,保证货物在供需方之间及时迅捷的送达;要通过全新的管理模式、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要立体构思、以点带面,建成现代高效的新兴工业区物流网络系统,以支撑新兴制造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新兴工业区,要建成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和现代制造业服务体系。要通过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推进工业区产业资源的合理集聚和产业链的重整。同时,积极支持和扶助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技术创新和投资能力较强、发展战略前沿、规模增长潜力大的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要利用现代管理思想,融合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使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发展。

  (作者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7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多方发力建设制造强国    2016年06月27日
  • ·张锐:锻造制造强国之策    2016年03月28日
  • ·以大数据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2016年01月11日
  •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着力点    2015年1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