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刚过不久,你脱光了吗?试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谈谈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这不是某个网站做的“脱单”调查,而是长沙某高校大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期末考题。面对这道考题,学生们给出各种脑洞大开的答案。命题老师称,这道考题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希望通过结合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的哲学思维,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月14日湖南在线)
尽管出题的用意,是特意选择了当前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社会热点作为考试素材,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出题者的用意并没有被答题者领会。我觉得,不能光从答题学生身上找原因——认为学生“浮于事物表面,停留在发泄情绪上”,云云,而应该审视命题是否严谨,符合原理。
所以引起学生误解,就是因为命题本身有些调侃性质,生活中,用量变与质变规律描述客观事物的常见,却鲜见以此解释恋爱这种本是主观事物,即使也能用量变到质量来论述追男(女)神,如果没有事先的准备——出题老师的思维要让学生明白,否则也是牵强附会,这样的考题在学生心目中可能就是“神题”“奇葩”,出现“神回答”也是正常的。
哲学教学,的确是个很难的事,弄得教条了,学生会因枯燥不愿意学。把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社会热点,放在哲学原理上进行剖析论证,的确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但应该体现在的课堂上,并且有适当的选择。直接以考试形式让学生用马哲原理论述追男(女)神,多少有点网络里的“恶搞”性质,这完全可能让学生产生误解解。
由此让我联想起早些年理科出身的“哲学狂人”黎鸣与方舟子先生的一场对决。黎鸣宣称自己运用老子的“三生万物”原理,独辟蹊径破解了顶级数学难题“四色原理”,却遭到了方舟子质疑,于是在自己的博客里下战书,要求与方舟子对决:“如果破解四色定理失败,黎鸣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如果破解四色定理成功,方舟子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这“文明自杀”协议?自杀还文明,天下称奇,这类新闻除了“恶搞”还能看到什么文明吗?
当然,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谈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与“文明自杀”协议还有所区别,但也存在着奇异的色彩,给人以“恶搞”的感觉。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不妨请出此题的老师,也用哲学原理解释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误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