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拆医院,岂能等到“被责成”才立案

2016年01月12日 09: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兴军

  10日上午,备受关注的郑州大学四附院被强拆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官方通报显示,一名强拆参与者被警方控制,惠济区征收办有关负责人被免职。与此同时,郑州市委市政府还责成郑州市公安局于9日正式立案,对违法拆迁的组织者、参与者进行调查。

  事情到了这一阶段,貌似一切都已驶入“正轨”。然而,回顾从事发到后续的处置过程,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种种应对表现,其间仍是疑点重重。尤其公安机关事后出警姗姗来迟、两天后在官方“责成”之下才正式立案,如此咄咄怪事,实在让人费解。

  我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刑法第275条则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就郑州大学四附院遭遇的突然拆迁而言,由于其事发之前并未接到经司法审查之后下达的强拆令,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已涉嫌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对照上述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接警后理应迅速介入、及时制止,同时展开调查、惩治凶手。然而事实是,尽管医院第一时间打了求助电话,民警却直到强拆人员走后才赶到现场。7日上午发生的事情,一天后才对院方做了调查笔录,及至9日下午才在当地官方“责成”之下正式立案。

  一方面是光天化日之下、地处市中心的医院被强拆,价值上千万元的设备被损毁,部分医生病人受到惊吓;另一方面却是公安机关及办案人员接警后的姗姗来迟、拖泥带水。如果考虑到当地公安分局还在医院内专门设置了警务室,警方在暴力拆迁面前的表现,就更加给人一种袖手旁观之感。

  细心梳理此前报道会发现,在很多强拆案件中,受害人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报警求助。但从事后结果看,有的是不及时出警,置若罔闻;有的是出警不出力,走过场而不采取措施制止,更谈不上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违法强拆屡禁不止,除了有地方政府及有关工作人员漠视法纪、胆大妄为的原因,公安部门不作为乃至失职渎职,也使得受害人失去了一道最关键的“安全防线”,无疑纵容甚至助长了类似违法犯罪活动的嚣张气焰。

  根治违法强拆,从长期看,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眼下看,就是要把这种行为当作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面对受害人的求助,警方理应有所作为,主动作为,切莫等到被“责成”以后才出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