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交流需“懂你”

2016年01月08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   陈效卫

  跨国文化交流,不是你来或我往的单程票,而是一张既知己、又知彼的往返票

  国内一家杂技团,近日到莫斯科做交流演出。在一个节目中,为了体现主人公的贪婪和矫情,特意编排了“给10元被婉拒,给100元遭疯抢”的桥段。但台下的俄罗斯观众对此却毫无反应,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什么颜色的中国纸币更值钱。

  杂技、武术等以肢体动作为主的节目表演时往往“动手”不“动口”,在跨境传播中拥有跨越语言障碍的天然优势。但若不注意使用恰当的道具,仍可能造成理解障碍。上述节目如借助俄罗斯面值1000卢布、5000卢布的绿色、红色纸币,表演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货币颜色的差异,其实是各国独特文化碰撞的投影。笔者在不同国家多次看到,中国画家向外国观众描述画风、艺术修养所达到的境界时,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因为过于地道、精妙的汉语表述,反而难以准确地译成对方语言。无独有偶,俄罗斯“高大上”的芭蕾舞,不少外国观众欣赏过后,也存在“宝山空回”的遗憾。如何实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值得艺术工作者思考。

  除了艺术领域,企业、个人的社会活动,也免不了和当地文化习俗“亲密接触”。白象电池、蝴蝶缝纫机在欧美销路长期受阻,源于两个词语在英文中的形象不佳。在俄罗斯,带有“辉”“慧”等字的中国人名,最好在拼音第二个字母后加一个字母,否则,俄语直译就会令人产生恶意联想。可见,如何让不同的语言、习俗“愉快相处”,一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难题。

  1954年日内瓦上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前,周恩来将片名巧妙地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贴切生动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与欧洲观众的距离,大大提升了交流效果。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时,提议两国明年共同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显然也有“中英对照”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能否在文化内涵、影响甚至时间节点上,找到微妙的心理共鸣。

  与经贸往来有所区别,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徐徐推进。粽子在最早出口时,名称是一段冗长的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被许多国家民众所熟知和喜爱,也回归于自己的名字“zongzi”。与其类似,二胡、太极、脸谱、阴阳、麻婆豆腐等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也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循序渐进。可以预见的是,当异国文化的甘泉流入更多人群的心田,当初再别扭的称呼,也总能转换成令双方都感到恰如其分的存在。

  普希金创造了现代标准俄语,前提是其精通法语这门外语。如果只“懂我”而不“懂你”,文化的绚丽多彩,充其量也就是散落于各国的单色叠加,无法达到世界范围内“你懂的”的良好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国文化交流,不是你来或我往的单程票,而是一张既知己、又知彼的往返票。买对了票,“旅行”时心里才会更踏实、更放松。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外文化交流应有新理念    2015年12月10日
  • ·建立文化交流的贸易新机制    2015年08月18日
  • ·中韩文化交流日趋“互通有无”    2015年03月10日
  • ·中俄之间文化交流谱写友谊之歌    2015年01月13日
  • ·跨文化交流要超越二元对立    2014年11月27日
  • ·中丹文化交流的力量    2014年04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