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图)

2015年12月31日 13:35   来源:东方网   殷骏

  近年来,上海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时,又迎来了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科创中心的巨大机遇。就国内横向比较而言,上海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然而,上海若想充分利用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大好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的战略空间,在继续保持和扩大既有优势的同时,也因尽快弥补短板。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使在很多领域发展地再快再好,如果在某些其他领域存在短板,仍会阻碍上海的整体发展的步伐。

  目前,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中,被关注较少的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问题。而其中较突出的当属英语的泛化或者说是英语至上、英语万能的价值导向问题,即片面地认为国际化就是英语化、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或英语国家化)、推广外语就是推广英语。在这种扭曲的观念的影响下,目前上海严重缺乏既具备专业背景、专业技能又熟练掌握德、法、日、俄、西等小语种的人才,上海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学科研人员不精通、不通晓甚至从未学习过除英语之外的任何外语,却正在研究全球的问题。他们在研究非英语国家的各类问题时,大都依赖于美英等国的英语媒体或学术资源,如研究某一非英语国家的相关问题的英文专著及教材只有数十年前的老版本,这些学者也就只能去研究这些显然已经过时的素材,如此研究的质量可想而知。部分名牌大学在招聘海归人才时竟然把海归人才的留学对象国限定在英语国家。在高校的学生中,外语“偏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而在以高校为主的各级学校里,双语课就是英语课,只资助建设全英语课程,基本忽略甚至不资助用其他语种教授的专业课程的现象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比起乌镇弹丸之地在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时配备的十几种语言的翻译志愿者,上海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以及小语种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显然已远远落在了后面。殊不知,在哲学、法律、经济、军事、医学、音乐等领域,英语国家的研究实力和研究传统远未占据垄断或主导地位,在有些方面,英语国家的研究甚至是不入流的。

  众所周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域所覆盖的国家中几乎没有英语国家。考虑到现代英语的通俗性和浅显性等特征,不论人文社科还是理工自然,非英语国家的大量专业问题很难完全用英语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必须使用或借助该国的传统语言。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所有语言、所有文化都能和谐共生的局面,而绝不是英语一语独大、一家通吃,过度推崇、迷恋、盲信英语的作法既背离了文化多样化的全球化的根本宗旨,也在不通过程度上助长和延续了美国一超独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对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以尝试在上海各行业及各区县实施“一区接一语(数语)”、“一行接一语(数语)”的发展战略。即在政府的统筹下,每一个行业及每一个或数个行政区(片)根据自身的历史沿革、行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对接一个非英语语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该语种覆盖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走出去、请进来。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战略及科创中心主要发展的相关的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县及相关工业园区和自贸区、保税区,重点产业包括贸易、港航、物流、运输及高新技术研发等。如此一来,可以让一带一路非英语国家的外宾每临上海都有宾至如归之感,而每一去往一带一路沿线非英语国家发展的上海人或上海企业都像是回到第二故乡。在此基础上,鼓励与非英语国家的官方和民间用该国的传统语言或中文进行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尤其应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南美、西欧等地区非英语国家之间的交流。其次,以上海各级学校(主要是高校)为平台,大力提倡外语教学的多样化,鼓励用小语种授课,在重点领域内大力培养兼有小语种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推进上述“一区接一语”战略的前提下,也可尝试各所学校“一校接一语”的模式。大力为广大非英语国家培养可以促进双方发展的各种专业人才。最后,在举办重大赛事和会展时,应注意配备小语种翻译,根据来沪外籍人士的访问人次,在交通设施、旅游景点增加部分小语种标识。上海素有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欢迎非英语国家来上海交流,给予非英语国家在上海发展的战略空间,既有利于上海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可以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夯实基础,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