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接力推进
历史上,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但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被提上日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进入”到“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这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回应。
“全面”“共享”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主要包括: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这样的“全面”就是共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说,任何人类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现实的困境。因此,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每一次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创新都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这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发展实践的呼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作出的科学判断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只有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我们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连续制定和组织实施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引领当代中国走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门口。现在,我们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了。要确保在这短短5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尤其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例如,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只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到21世纪中叶,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