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外交”的2015:谱写大国外交新华章

2015年12月30日 11:06   来源:中国网   晓岸

  2015年12月6日,习近平主席结束了对南非的国事访问启程回国。至此,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全年出访活动划上句号。同一天,著名的微信公号“学习中国”发布长文,详数习近平过去11个月的出访活动,告知读者习累计用了42天时间,8次踏出国门,对四大洲10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参加9次国际会议,使2015年成为他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谱写了大国外交新华章”。

  习近平这42天的世界之旅从亚洲开始、首访国为巴基斯坦,在非洲结束、最终一站为南非,所踏足的14个国家10个为发展中国家、7个为紧邻周边国家,出席的9场多边活动4个专属于发展中世界,充分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优先重点在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体现出中国在上升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自己国际地位的根基何在。

  2015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时誓言“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亚非国家要“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他并提出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三大路径,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了战略指引。

  42天的世界之旅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取得了启动“中巴经济走廊”、确定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方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中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越南“两廊一圈”建设对接等三大战略性成果,使得2015年成为落实“一带一路”的定调之年。

  42天的世界之旅为中国和到访国家创造了巨大的互利共赢成果,特别是在经贸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国向巴基斯坦推出总价值46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双方签署51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5个重大电力工程宣布动工。中俄签署32项总价值达250亿美元的经贸大单,包括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数十亿美元基础设施贷款,其中一项是建造连接莫斯科和喀山的高铁。中国与白俄罗斯签下总价值高达157亿美元的单子。与习近平同期访美的中国投资贸易访问团和六个分团共采购美国大约271亿美元的产品。中英签署的商业协议多达28项,总价值接近400亿英镑。中国与南非达成26项双边协议,总价值65亿美元。

  出席第70届联大期间,习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决定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未来5年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访美期间,习近平宣布中国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南非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时,习近平宣布中方决定向非洲国家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这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背后,是中国决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以更加实质的投入参与全球治理。

  10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以全球治理变革为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提醒大家,“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2015年的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取和突破之年。中国试图通过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和提供更多中国公共产品,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跻身世界领导者行列。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两件事,一是中国倡导并拥有事实一票否决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签署协定,创始成员确定为57个,数量之多超出中方预料;二是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成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从而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的世界第五大国际货币。

  美国、日本一度尝试对亚投行倡议发起抵制,但显然没有效果,这两个国家最终也在世界各国拥抱亚投行的浪潮面前软了下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的看重压倒了政治和战略上的怀疑。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工业制造国和外汇储备国,这样一个国家不在国际体系中享有更高权重是不可想象的。

  12月18日,在美国国会遇阻五年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终于作为联邦政府2016财政年度综合拨款法案当中涵盖的内容,被美国国会放行。该方案落实后,IMF的份额将扩大一倍,其中至少6%的份额转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是最大受益者。事实表明,美国在拖延过程中付出了过多代价,它将面对一个同2010年IMF理事会通过改革方案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的国际金融秩序。

  在11月的20国集团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打“包容性发展”理念,倡导实现世界经济的包容和稳健增长,推进“亚太自贸区”构想,受到热烈欢迎。这也是中国领导层对美国推动排他性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回应。

  习近平继续着他平息外界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的努力。他9月22日在西雅图发表演讲说,“我们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我们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习进一步解释。

  大国关系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一贯重点。习近平的大国外交在2015年展现出东西并举、三面推进的特点,主动运筹、调动大国关系的意识和能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从2013年至2015年底,习近平五次访俄,与普京会晤14次,足见中俄关系紧密程度。利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提供的契机,中俄元首互访对方国家出席阅兵式,商定从战略高度、以更广视野全面扩大和深化双方务实合作,更好促进两国发展振兴,拓展欧亚共同经济空间,带动整个欧亚大陆发展和稳定。

  在俄经济因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遭受美国和西方制裁以及国际油价下跌陷入困境之际,中国本着“邻望邻好”的精神给予俄方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符合中国自身经济稳定和周边安全稳定的需要,最终将被证明是值得的。

  中国的对俄政策是结伴不结盟,这包括携手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在中亚方向构筑更加牢靠的地缘政治和安全依托。11月5日第十四次上合组织总理会在郑州的举行是今年中国外交的收官之作,将上合务实合作推向新高度。

  习近平在2015年实现了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访问达成59项成果,中美重申了不对抗、不冲突的新型大国关系底线性共识。习在华盛顿与奥巴马的会晤被称作“白宫秋叙”,是习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继“庄园会晤”、“嬴台夜话”之后的对美外交第三乐章。习近平指出,“事实充分表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2015年12月12日,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最终协议。而这背后的一个事实是,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双边协议以及大会期间中美元首的一次会晤、两次通话为这次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成为中美双边协调引领全球合作的历史性注脚,更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习近平的外交在秋冬之交掀起“欧洲高潮”。他访英受到热烈欢迎、在北京接待法德荷等国首脑取得成果,以及欧盟国家在亚投行筹备过程中冲破美国阻挠送上支持,都意味着中欧关系在实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双重驱动下走向重组,进入“黄金时代”,而最大共同体与最大新兴市场的结合将有力改变国际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均衡状态。

  “习外交”在2015年不是没有障碍、挑战甚至挫折。

  首先是中日关系。这一关系因深陷钓鱼岛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和两国民众相对负面情绪而难以自拔。但两国高层面对分歧和摩擦问题相互显示了克制。习近平在2015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了两次会晤,分别是在4月雅加达亚非会议和11月巴黎气变大会期间,发出了中方希望日方正视历史、中日双方要彼此奉行积极政策的重要信号。11月,中断三年之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恢复举行,李克强总理与安倍晋三首相、朴槿惠总统达成广泛共识,宣布重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不仅对双边关系产生了有意义的解冻作用,对东亚区域合作势头的恢复也形成积极的助力。不过长远来看,中日相互厌恶、防范、竞争情绪深厚,两国关系走势仍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政治家的决断非常重要。

  其次是南海问题。中方提出“双轨思路”、倡导海上合作的努力未能在2015年扭转南海紧张局势螺旋升级的趋势。中国的南海岛礁改扩建工程引起强烈反应,美国进一步从幕后走上前台公开介入南海问题,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增强并内部加强立场协调,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了不利于中方的首次裁决。如何稳定南海局势,防止南沙岛礁和海洋权益争端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深化合作的大局,避免中美在南海发生正面冲突进而引发更大的战略恶果,仍是摆在中南海决策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第三是中美互信。中美关系仍是最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大国关系,两国在南海、台湾、网络、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消除。为显示自由航行权,美国开始派军事舰机以常态化方式进入南沙群岛中国岛礁近海巡航,引发人们对中美军事力量可能在海上发生意外冲突的担忧。围绕习访美是否成功、中美共识是否可信,美国国内的看法存在分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行了年内第二次习奥会,两国元首承诺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然而2016年将进入美国大选季,奥巴马政府正式跛脚,中美关系的风险和变数仍会很多。

  第五是像所有其他大国所面临的一样,中国需要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之间分清主次和缓急,合理配置战略和外交资源。中国自身块头越大、全球利益分布越广,越难在各种全球性挑战中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越难在美俄这样的大国战略矛盾当中保持超脱。2015年四名中国公民被恐怖组织杀害事件和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艰难决策就表明,中国的战略和外交水准需要进一步提升,决策机制也要继续改革调整。临近年底,中方为斡旋、调解叙利亚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矛盾并促成双方和谈做出的尝试、取得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外交自我革新的努力和进展。

  再就是引领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改革方向的经验问题。尽管“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IMF等国际机制和互联网空间中的发言权在扩大,但中国仍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后到者,从金融管理到全球性问题应对、从国际人材储备和对外沟通方式,存在诸多短板,国家政策也得谨防大国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干扰和绑架,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2016年中国将在杭州主办G20峰会,能否发挥主场优势引领“包容性发展”和全球治理新方向,值得关注。这次会议将是“习外交”推动中国迈向全球大国地位努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符。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